基本概況
終身貴族
(英語: life peers
)亦作 一代貴族
,是英國貴族(英語: peerage
)的一種。與一般貴族不同的是,終身貴族只限于個人,不能讓其子女世襲繼承。現時的終身貴族由1958年制定的《終身貴族法》所管制,爵位只限于男爵(英語:
Baron
)。終身貴族的稱呼與勛爵(英語: Lord
)一樣,而且都可以成為上議院(英語: House of Lords
)的議員。成為終身貴族,可以選擇封邑,但這個“封邑”只是象征式,并不會為貴族貢獻稅收。著名終身貴族
彭定康彭定康(英語: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成為港督前的譯名為柏藤,1944年5月12日-),英國保守黨資深政治家,曾任環(huán)境部長、保守黨主席及香港最后一任總督。早年曾任環(huán)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并在1997年見證香港主權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后被冊封為終身貴族,現任牛津大學校監(jiān)及英國廣播公司管治機構BBC信托的主席。
鄧蓮如鄧蓮如女男爵,DBE,JP(Lydia Selina Dunn, Baroness Dunn,1940年2月29日-),香港殖民地時期及英國政治家,曾自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活躍于香港政壇,先后任行政及立法兩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在港府內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任內,鄧蓮如十分關注香港前途及代議政制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她除了訪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以外,亦多次前往英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后來她大力爭取英國賦予香港人居英權,甚至曾因此而泣不成聲。鄧蓮如在1989年獲授DBE勛銜,成為歷史上首位取得英國爵級勛銜的華人女性。后在1990年,鄧蓮如又獲冊封為女男爵,成為第一位取得英國終身貴族身份的華人。鄧蓮如在1995年,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兩年宣布退休,離開香港政府,后于1996年初遷居英國,此后出席上議院會議為其余下的政治工作,逐漸淡出香港。在2010年6月,她為免繳納更多稅項,與另外四名貴族決定放棄上議院議席,有關行動引來傳媒猛烈批評,部份輿論要求禠奪他們的貴族爵位。在政壇之外,鄧蓮如在商界也有長足發(fā)展。她早在1964年加入太古集團,現為英國太古集團執(zhí)行董事;另外亦曾自1992年至2008年出任匯豐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與英資企業(yè)有著密切關系。憑借其在商界的豐富經驗,她曾經自1983年至1991年出任貿易發(fā)展局主席,向外推廣香港貿易。
諾曼福斯特諾曼·羅伯特·福斯特,OM,FRIBA,FCSD,RDI(港譯霍朗明;英文:Norman Robert Foster,1935年6月1日-),生于曼徹斯特,英國建筑師,于1961年自曼徹斯特大學畢業(yè)到耶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與理查德·羅杰斯·羅杰斯共組小組四前,為富勒工作,于1967年創(chuàng)立自己的事務所Foster Associates,1983年獲得皇家金質獎章,于1990年封爵士;于1997年被英女皇列入杰出人士名冊,獲功績勛章;于1999年獲封終身貴族泰晤士河岸的福斯特男爵(Baron Foster of Thames Bank)。
福斯特是高科技建筑師的代表人物,同樣亦是建筑業(yè)界圣手。他以設計金融證券類商業(yè)建筑和機場建筑而聞名。1986年建成的香港匯豐總行大廈令他在國際建筑界聲名鵲起,隨后的法蘭克福商業(yè)銀行、香港國際機場更令其聲望在建筑界達到頂峰,福斯特因為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獲斯特林獎;2004年,再因俗稱小黃瓜的倫敦摩天樓圣瑪麗斧街30號折桂。他是第二位兩次獲得斯特林獎的英國建筑師。他也是1999年的普利茲克獎得主。
因千禧橋一度因晃動過劇關閉,英國小報稱其為“晃晃大人”(Lord Wobbly)。
衛(wèi)奕信衛(wèi)奕信,蒂利安的衛(wèi)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1935年2月14日-),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現任蘇格蘭皇家學會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曾于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后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遂決定以衛(wèi)奕信接任港督。衛(wèi)奕信于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
麥理浩麥理浩,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DL(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1917年10月16日-2000年5月27日),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后長達10年半,先后獲四度續(xù)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杰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了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潔、教育、醫(y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范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fā)新市鎮(zhèn)、創(chuàng)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撒切爾夫人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一般稱為撒切爾夫人,英語: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她是英國保守黨第一位女領袖,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連任三屆,任期11年。若只以連續(xù)而單一的任期計算,則是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伯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2004年,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撒切爾的評價在20世紀英國首相中位列第四。2013年4月8日,撒切爾夫人因中風逝世,享年87歲。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于2013年4月17日在倫敦圣保羅大教堂舉行。
華裔終身貴族
韋鳴恩男爵,1977年1月19日生于英國。中學畢業(yè)后考入牛津大學。1999年至2002年于麥肯錫公司任職顧問。 2002年開始投身社會事業(yè)。2010年5月,獲英國首相大衛(wèi)·卡梅倫委任為政府顧問,成為聯合政府的智囊,專門就由政府推動的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被外界稱為“大社會先生”。2010年6月獲英國王室冊封為終身貴族,以保守黨員身份晉身上議院,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和曾秋坤勛爵后,英國歷史上第三位華裔貴族。
除了每次出席上議院會議得到的86.5英鎊的交通補助外,這三個看似顯赫的身份(英國首相顧問、終身貴族、上議院議員)并不會為他帶來任何其他收入。這與下議院議員總額逾十萬英鎊的年薪及津貼相比,簡直少得可憐。這位經濟窘迫的貴族不得不去另外謀份維持生活的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