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鹽城紫云山
明萬歷二十五年 (公元1597年),在陵墓土山上建道觀三官寶殿。清乾隆年間改為佛寺,稱紫云禪林,俗稱紫云山。相關
紫云山傳至第九代住持法師時,一分為二。東側是紫云禪寺,和尚誦經,西側是水月庵,尼姑修行。清光緒年間,住持云峰法師又在庵前

鹽城紫云山
建了聽秋閣。劉莊居士高鶴年"以重修山寺為己任,登山涉水,踏破芒鞋",多方勸募,大加修建。至清末宣統(tǒng)年間,先后建成紫云正殿、紫云偏殿、藏經閣、閱經室、千華臺,共有殿宇150余間,新塑佛像百余尊。從此,劉莊紫云山聲名遠揚。清人葛瀛瀾形容是:遙望崇宮,云霞燦爛;拾級登臨,曲折逶迤;近窺殿宇,金碧輝煌;蒼松翠竹,環(huán)繞四周;晨鐘暮鼓,聲揚數里;憑樓遠眺,可以望海隅之日出。紫云山的山門,是白玉石砌成,鐫有"紫云禪林"四個斗大金字,兩尊石獅,威嚴屹立。南樓內。靈官佛似笑似泣,韋陀佛面北而立。人們拾級登樓而上,越十三級臺階,放眼又是平地。穿過大天井,繞過塔式香庫,再登九級臺階,就到紫云??正殿,亦稱三官寶殿。此殿有三層飛檐,高聳入云,每層飛檐四角,均懸掛銅鈴,風吹叮嚀作響。屋脊葫蘆寶頂,用黃銅鑄成,金光耀眼。殿中供奉元帝、武帝、文帝三尊佛像,俗稱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皆木雕泥塑,金心銀膽,身高丈許,赫赫威嚴。兩旁分列十二尊佛像,雷公、電母、風婆、雨司等,為彩色木雕泥塑像,仰不見頂。
東側是念佛堂,殿宇三進,內塑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六十甲子等佛像,還有海島、龍宮、水濂洞、千華臺,奇神怪鬼,千姿百態(tài),或仰、或臥,或坐,或立;或喜,或怒,或笑,或啼。一睹容顏,令人毛骨悚然。藏經樓下閱經室內,敲擊木魚誦經之聲,不絕于耳。

鹽城紫云山
西側是水月庵,殿宇四進。主要供奉觀音佛像。這里有"聽秋閣",依山傍水,曲徑通幽,夏秋季節(jié)楊柳依依,清風習習,荷香撲鼻,蛙聲陣陣,充滿詩情畫意,官紳商旅爭相游覽,別有一番情趣。每當夕陽西下,落日的余輝灑滿紫云山,山色更為壯麗。清代進士朱彭壽有詩云:
紫云山寺依晴空,小市人煙一望中。
如是夕陽西下候,亭臺樓閣半山紅。
乾隆年間,興化知縣郭崇規(guī)亦有《賦紫云山詩》云:
鳴鳩聲送片帆閑,蟹籪漁村罨畫間。
一夜雨晴春水活,菜花黃遍紫云山。
這些詩只寫出了紫云山的自然風光,卻未能反映紫云山是香火鼎盛的佛家圣地。其實,紫云山的佛事活動在史書中早有記載:紫云山每逢廟會、齋日,尤其是春節(jié)、元宵佳節(jié),多少善男信女,北自山東、南自蘇杭,千里跋涉,前來燒香拜佛,車馬舟楫絡繹不絕。燒掛香者,上身赤膊,下著紅褲,腳穿草鞋,頭扎黃元(紙),背上刺滿紅綠絲線的繡花銀鉤,雙臂手撐紅漆小棍,手腕上吊著銀鉤,下掛小香爐,燒著貢香,一步一步走來;燒磕香者,沐浴更衣,手捧香爐,三步一拜,口誦"阿彌陀佛",一直磕到廟前……廟內鐘鼓齊鳴,山門大開,紅男綠女香客摩肩接踵,三教九流人士紛至沓來。方丈和尚身著大紅袈裟,眾僧身穿黑色袈裟,登壇誦經,圍觀百姓人山人海。與之同時,劉莊鎮(zhèn)內,香店林立、車水馬龍,茶館酒肆、顧客盈門,相命卜卦、擺攤設點,攔路乞討、熙來攘往。
然而,抗戰(zhàn)期間,日軍101師團佐藤支隊、南部襄吉旅團相繼盤踞紫云山,山上碉堡林立、山下鐵網鎖溝。繁榮的劉莊鎮(zhèn)毀于一旦,神圣的紫云山成為日軍殘殺中國人民的屠場??箲?zhàn)勝利后,紫云山重見陽光,可國民黨反動派又點燃了內戰(zhàn)烈火,終于毀掉了紫云山。
紫云山自明萬歷年間興建,至1946年毀于戰(zhàn)火,歷時349年,至今紫云山遺跡尚存。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已移至烈士陵園門前。紫云山萬壽橋飛跨夾溝,依舊如故;36個欄桿分列左右,石刻各種圖象和資助者姓名清晰可見。橋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對石雕龍頭從橋底伸出,口含玉珠,吞云吐霧。四個龍頭下有兩副石刻對聯。
東邊一副對聯是:
萬福來朝天臺有路;胞輿為懷眾生普渡。
西邊一副對聯是:
山寺云停傍三元而賜福;水流月涌證萬象之皆空。
如今,紫云山舊址上建起了劉莊中學。每當風和日麗之時,陽光普照,波光粼粼,橋頭溪畔,書聲瑯瑯。東側通榆路車輛如梭,西側串場河汽笛長鳴,南首劉莊鎮(zhèn)小市繁華,北邊友誼村稻香四溢,仍然是一幅田原風光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