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流量
一、實測年徑流量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guī)劃時,在進行復(fù)查和插補的基礎(chǔ)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計算陜縣實測年徑流量為412億立方米。1962年提出《黃河干支流各主要斷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計算成果》,其中陜縣站實測年徑流量423.5億立方米,秦廠站472.4億立方米。1975年黃委會規(guī)劃辦公室編制治黃規(guī)劃時,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計算黃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其中三門峽站實測年徑流418.5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9.8億立方米。1982年黃委會設(shè)計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門峽站實測年經(jīng)流量417.2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6.4億立方米。 二、天然年經(jīng)流量
1975年對黃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量進行了還原,選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還原了引黃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庫調(diào)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門峽站天然年徑流量498.4億立方米,花園口站559.2億立方米。1986年提出《黃河水資源利用》報告。根據(jù)黃河的實測情況,對年徑流系列又進行了延長,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過還原,提出了黃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徑流量成果,其中三門峽站為503.8億立方米,花園口站為563.4億立方米。
三、年徑流特性
黃河流域年徑流量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因受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降水量較少,而蒸發(fā)能力很強,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僅相當(dāng)于降水總量的16.3%,產(chǎn)水系數(shù)很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徑流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長江、珠江、松花江。 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qū)分布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徑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qū)。流域北部,經(jīng)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徑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qū)。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qū),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年徑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嚴(yán)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qū)。 因受季風(fēng)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jié)性變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zāi),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很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徑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徑流可達938.66億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徑流僅273.52億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3.4。黃河支流各站的徑流年際變幅比干流還要大,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一般為5~12,干旱地區(qū)的中小支流甚至高達20以上。
黃河干流龍門以上各站年徑流變差系數(shù)Cv值為0.22~0.23,龍門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門峽、花園口兩站的Cv值分別為0.23和0.24。黃河較大支流的Cv值較高,一般為0.4~0.5。 從多年的實測資料來分析,黃河流域年徑流還存在連續(xù)枯水段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長時段連續(xù)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黃河挾帶泥沙數(shù)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達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黃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難度。 2021年9月,從1999年8月至今,黃河實現(xiàn)連續(xù)22年不斷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奔流不息。同時,黃河干流和6條支流15個斷面生態(tài)流量均達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