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經(jīng)歷了許多政治、經(jīng)濟、文化變革,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春秋時期開始于周朝的衰落期,這個時期內(nèi),各個諸侯國開始互相爭斗,爭奪權力,形成了眾多小的國家。這個時期也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杰出的領袖的出現(xiàn),以及周朝的滅亡和諸侯的崛起。
在經(jīng)濟方面,春秋時期開始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晚期,這個時期內(nèi),鐵器、牛耕等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開始得到廣泛應用,生產(chǎn)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個時期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經(jīng)濟區(qū)域,如燕趙地區(qū)、中原地區(qū)、四川地區(qū)等。
在文化方面,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
藝術 家,如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這個時期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傳統(tǒng),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
總的來說,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變革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 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 東周 前半期歷史階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基本信息
著名戰(zhàn)例
長勺之戰(zhàn)、泓水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崤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鞌之戰(zhàn)
名稱起源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孔子 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 儒家 經(jīng)典之一?!洞呵铩酚涗浟藦聂旊[公元年(前722年)到 魯哀公 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 公元前476年 ( 周敬王 四十四年) 戰(zhàn)國 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后,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zhàn)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zhàn)國?!稇?zhàn)國策·燕策·一》載 蘇秦 的弟弟 蘇代 說:“凡天下之戰(zhàn)國七,而燕處弱焉?!笨梢姰?a class="dict" href="/azsoft/a2787613.html">時七 大諸侯國都有戰(zhàn)國的稱呼。到 西漢 初年,“戰(zhàn)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 劉向 編輯《 戰(zhàn)國策 》一書時,才開始把“戰(zhàn)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開始于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 六國年表 》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 秦王政 二十六年)秦滅齊統(tǒng)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歷史 春秋時代 周王 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 周朝 由強轉(zhuǎn)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zhàn)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qū)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春秋中期,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zhàn)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xié)議,戰(zhàn)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 三國 之間卻多次爆發(fā)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 牛耕 的普及和鐵制農(nóng)具的應用,經(jīng)濟有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田的開發(fā)和 井田制 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nèi)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lián)手在 晉陽 打敗 智氏 ,其后逐步將 晉國 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 “三家分晉”。 公元前379年 齊國田氏取代 姜姓 成為 齊侯 ,是為“ 田齊 ”。于是, 七雄 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zhàn)國時期。 據(jù)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 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魯國 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平王遷都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 周幽王 寵信 褒姒 ,廢太子宜臼。宜臼逃至 申國 ,他外公 申侯 聯(lián)合曾侯、 許文公 及 犬戎 (外族)推翻周幽王。因為內(nèi)亂和犬戎頻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鎬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東遷至東都洛邑(今洛陽)。因 洛邑 (今洛陽)在鎬京之東,此后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 公元前256年 )。
王室衰微 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周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 ,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后 平王東遷 ,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為想把政權一部分讓虢執(zhí)掌,得罪了當時強國 鄭國 ,不得不與 鄭莊公 互換人質(zhì),將兒子王子狐送到鄭國當人質(zhì),史稱”周鄭互質(zhì)“。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zhí),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莊公不僅敢于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兩個事件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jīng)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鄭莊公帶兵東征西討,小霸中原(史稱“鄭莊公小霸”)。
政治 主詞條:春秋五霸
諸侯國劃分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zhàn)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 極點,統(tǒng)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jù)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tǒng)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齊國 、晉國、宋國、 陳國 、鄭國、 衛(wèi)國 、魯國、 曹國 、 楚國 、 秦國 、 吳國 、 越國 、 燕國 等。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 周文王 的謀臣 姜子牙 之族,他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tǒng)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fā)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xiàn)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 管仲 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并分全國為二十一鄉(xiāng),其中工商六鄉(xiāng)、士十五鄉(xiāng),此十五鄉(xiāng)即為農(nóng)鄉(xiāng),鄉(xiāng)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nóng),戰(zhàn)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周僖王三年( 公元前679年 ),齊國已稱霸北方。后來,齊國又于 周靈王 五年(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國。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 齊康公 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 周安王 冊命為齊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宋國
宋國是周朝三恪之一,國君子姓,國都亳(今河南商丘)。周武王伐紂, 商朝 覆滅, 周武王 分封諸侯時,封 紂王 的兒子 武庚 于殷,以奉其宗祀。 武王 死后,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 微子啟 于 商丘 ,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鬃拥恼撜Z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宋國后來逐漸發(fā)展強大,宋襄公曾經(jīng)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歷史記載宋襄公在軍事作戰(zhàn)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以后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zhàn)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zhàn)爭。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發(fā)起和平大會,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余年的和平時期。公元前487年, 宋景公 出兵滅亡曹國。 戰(zhàn)國時期,宋國君主 宋康王 推行王政,使宋國再次強盛起來。公元前286年,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齊、楚、魏三國趁機舉兵滅宋。 ?晉國
晉國出自周成王弟 唐叔虞 。東周初期, 晉獻公 (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yè)。晉國先后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tǒng)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 重耳 周游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故而他回國后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后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lián)軍南擊楚國,占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qū),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晉國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并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鄭國
鄭國在春秋時期諸侯國,國君 姬姓 ,初都鄭邑(今陜西渭南華州),后遷都 新鄭 (今河南新鄭)。在一段時間之內(nèi),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于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nèi)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 許國 ,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qū)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后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占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chǎn)為相執(zhí)政,鑄造刑鼎,發(fā)展經(jīng)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時期, 韓武子 攻占鄭國,殺害了周幽公。后來幽公之弟繻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fā)生戰(zhàn)爭。繻公之后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倒荒辏ㄇ?75年) 韓哀侯 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 ?楚國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 高陽氏 。 高陽 者,黃帝之孫, 昌意 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 吳回 ,是帝高辛氏的 火正 (火官),主管天火與 地火 ,能光融天下, 帝嚳 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 陸終 ,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 羋姓 ,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 鬻熊 ,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 熊繹 ,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君 熊通 自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各諸侯經(jīng)常發(fā)生一些戰(zhàn)事。通過戰(zhàn)爭,楚國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 方國 ,并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曹國
曹國,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受封于曹國,建都 陶丘 (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曹國疆域約轄今山東省菏澤市、 聊城市 南部,以及河南省濮陽市范縣、臺前一部分。 西周 初封,曹國“襟帶河濟,扼控魯宋”,居于要沖,諸侯四通,成為各國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在春秋諸侯紛爭的政治舞臺上,曹國扮演著一個活躍的角色,這里的會盟和征伐頻繁,使得曹國成為諸侯政治活動的中心地區(qū)之一。 春秋時期,曹國成為 晉楚爭霸 的受害者。晉楚城濮之戰(zhàn)(今山東鄄城西南),晉國伐曹、衛(wèi)救宋,把 曹共公 俘虜。楚國失利后,曹國聽命于晉國。春秋晚期, 曹伯陽 背棄晉國,又干預宋國政務 ,導致宋景公伐曹,而晉國見死不救。前487年,宋國虜殺曹伯陽,曹國滅亡。曹國共26任君,立國636年。 ?秦國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yǎng)馬之功,“邑之秦,使復續(xù) 嬴氏 祀,號曰 秦嬴 ?!保鳛橹艹母接?,讓其繼續(xù) 嬴姓 的祭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秦襄公 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陜西的領地。從周僖王五年( 公元前677年 )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 有宮殿區(qū)、居住區(qū)、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qū)和 秦公陵園 。 秦人善戰(zhàn),但一直到戰(zhàn)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zhàn)國初期也比較落后。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 商鞅變法 才開始改變。 ?吳國
吳國,也叫 勾吳 、工吳或攻吾。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于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huán)太湖浙江北部。 周太王 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 季歷 。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昌,但根據(jù)當時傳統(tǒng)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太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后,就和二弟 仲雍 借為父采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 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 吳王 闔閭 在現(xiàn) 蘇州 建立都城,任用 伍子胥 和 孫武 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闔閭的兒子 夫差 不顧國家連年征戰(zhàn)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后,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并令伍子胥自殺,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周元王三年(前 473年 ),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馀杭山(蘇州南陽山),向 勾踐 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吳地盡屬越國。 ?越國
越國, 姒姓 。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封地在古雷澤,即今山東菏澤一帶,再后來卻逐次南移,在 周朝諸侯 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現(xiàn)浙江紹興一帶。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jīng)常與吳國對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敗于夫差,向吳臣服。但經(jīng)過二十年的韜光養(yǎng)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 公元前473年 ),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后北上爭雄,橫行 江淮 ,號稱霸王。戰(zhàn)國時,勢力衰弱, 公元前306年 ,為楚所滅。 ?其他諸侯國
邘國 、 皖國 、邿國、郜國、弦國、郕國、梁國、向國、凡國、谷國、賴國、牟國、柏國、焦國; 羅國、蓼國、絞國、茅國、巢國、雍國、頓國、黎國、費國、郇國、胙國、夔國、鄶國、應國;
鄾國、任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
祭國、道國、微國、豐國、六國、瑕國、觀國、岐國、箕國、莘國、鄚國、逼陽國、小邾國、祝其國;
倪國、濫國、遂國、盧國、須句國、顓臾國、大庭國、根牟國、甲父國、翨陽國、有窮國。
諸侯國領袖 ?齊桓公
齊桓公( 公元前716年 -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 齊氏 ,名小白,終年73歲。是 姜太公 呂尚 的第十二代孫,是 齊僖公 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wèi)國人。在齊僖公長子 齊襄公 和僖公侄子 公孫無知 相繼死于內(nèi)亂后, 公子小白 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腹谇?81年在 北杏 (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 蔡國 、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 華夏 各諸侯苦于 戎狄 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 山戎 ,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 易牙 、 豎刁 等小人,最終在內(nèi)亂中餓死。 《春秋公羊傳》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齊桓公作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評價的。當時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國的確遭到了極大的威脅,而通過改革而強盛起來的齊桓公,此時充當起了中原各國的保護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號。作為霸主,齊桓公又是會盟諸侯,又是插手別國事務,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謂風光一時。
《谷梁傳》譴責了齊桓公通過殺 公子糾 成為齊國國君的手段。對于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會盟,《谷梁傳》認為齊桓公并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應當?shù)摹5谟涊d前667年桓公與諸侯在幽的會盟時,稱贊桓公仁義守信。對于桓公在前666年伐衛(wèi)一事,《谷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別國又索取財物,需要輕視?!豆攘簜鳌氛J為桓公為燕國討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舉,需要稱贊?!豆攘簜鳌芬詾榛腹v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贊揚,所以《春秋》避諱不書齊桓公。前658年桓公為衛(wèi)國筑楚丘城,對于此事《谷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有仁愛之心,但此舉超出禮制?;腹蚀筌姺ゲ?,《谷梁傳》認為合乎正道。前655年桓公盟諸侯,擁戴周王的太子,《谷梁傳》認為這是變通禮制擁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豆攘簜鳌穼腹诳鸫髸T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稱贊?!豆攘簜鳌纷l責桓公滅項一事,但又說桓公曾有存亡繼絕之功,所以為之避諱。對于桓公的去世,《谷梁傳》說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貶抑,記載他的去世時對他的尊敬。 關于齊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師”,也許首當其沖的楚國人最了解當時的情況。 召陵之師 過去一百多年后,楚國的大夫椒舉向追求霸業(yè)的 楚靈王 提到歷史上夏啟王、商湯王、周武王、周成王、 周康王 、 周穆王 、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六王二公”之功業(yè)。而楚靈王在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業(yè)績中,僅選擇 了齊桓“召陵之師”作為自己效仿的對象??梢姵诵哪恐小罢倭曛畮煛笔嵌嗝葱蹓选?/span>童書業(yè) 認為,“召陵之師”聯(lián)軍有一千數(shù)百乘兵車的兵力,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聯(lián)軍壓境的巨大壓力下,楚國被迫請求加入齊國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極深。而齊桓去世后的前641年想謀求霸權的楚國在齊國參加盟會,仍然以齊國為盟主??梢婟R桓霸業(yè)之盛。 有人認為,當時齊桓公并未有多少實力,當時秦晉都還不是很強大,而對于楚國,齊桓公不過是定了一個盟約,并沒有試試楚國“ 方城 以為城, 漢水 以為池”的雄厚實力。至于抗擊夷狄,更多的是打敗了實力不強的狄人,而對于楚國出兵滅了一些小國的行為,齊桓公并沒有干涉。 其他評價
孟子 對齊桓公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他不過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齊桓公生活糜爛,《史記》明確說:“桓公好內(nèi)。”如此多的兒子也為以后的內(nèi)亂埋下了隱患。另外從齊桓公親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可以看出這點。
?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 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 晉懷公 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 狐偃 、 先軫 、 趙衰 、 賈佗 、 魏犨 等人實行通商寬農(nóng)、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lián)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wèi)、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于 城濮 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 在晉國歷史上,晉文公雖只在位9年,但他的政績最為突出。他的霸業(yè)只是政績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績是通過國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改革,為晉國以后的繁榮富強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他主持制定 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并確定了會盟制度,不僅使晉國由甸服偏侯發(fā)展為雄踞中原的 超級大國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當時的局面,把諸侯間的征戰(zhàn)控制在了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nèi)。 荀彧 曰:“昔晉文公 納 周襄王 ,而諸侯服從; 漢高祖 為義帝發(fā)喪,而天下歸心。” ?楚莊王
楚莊王(?— 公元前591年 ),又稱荊莊王(出土戰(zhàn)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 楚穆王 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莊。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作為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于成、斗二氏,無所作為。莊王親政后,勵精圖治,對內(nèi)分令尹之權,壓制 若敖氏 ,任用 蘇從 、 蒍賈 、 伍舉 等賢臣。后子越政變,莊王沉著應對,一戰(zhàn)定乾坤,穩(wěn)定后方;對外與晉國 趙盾 、 郤缺 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zhàn),任用 孫叔敖 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邲之戰(zhàn) ,軍令統(tǒng)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yè)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于中原,號令諸侯,打破了晉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并矢志不渝的維護著霸業(yè)的延續(xù),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 先秦時代 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然而,楚莊王并未將楚國國策法律化,依舊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終為時代所局限,其處理后事上的疏忽導致人亡霸滅也就顯得勝敗有憑。而自楚莊王后期所推行的王族政體也對日后的楚國影響極為深遠。此后百余年間,子重、 子辛 、子囊、 子庚 、 子南 、 公子圍 、子皙、子瑕、子常、 子西 、 子國 等楚國王室成員先后充當令尹,雖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勢力膨脹,卻日漸腐敗直至淪喪,成為楚國發(fā)展圖強的最大毒瘤。 ?秦穆公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 秦德公 少子, 秦宣公 、 秦成公 之弟,還是 繆氏 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對 戎人 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 他擂鼓繼續(xù)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 函谷關 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 西戎 ,為日后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當時君子:“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 戎夷 ,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span> 司馬遷 《史記》:“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span> ?宋襄公
齊桓公死后,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率領衛(wèi)國、曹國和 邾國 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里應外合,擁立 齊孝公 ,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yè),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zhàn)于泓水(今河南柘城)。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來,宋襄公在春秋亂世中不切實際地空談古時君子風度,為了守迂腐的信條在政治軍事斗爭中處處被動,并且把仁義濫用在敵國甚至是敵軍身上,以至數(shù)次受辱。宋國不是大國,宋襄公打了敗仗,證明他對仁義還理解不到位,或者說對自己的實力還不清楚,若宋有后來秦國的實力再講仁義必然稱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頭發(fā)展,他也曾說齊桓公用管仲20年稱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寬而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諸侯國稱霸 公元前685年 ,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于農(nóng),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zhàn)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史稱“春秋首霸”)。 周惠王 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lián)軍,以優(yōu)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 召陵之盟 ,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霸主會盟的制度。 ?宋襄公稱霸
齊桓公死后,豎刁、易牙、開方等為亂,五公子奪位,齊國內(nèi)亂不止。據(jù)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zhàn)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尸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 楚成王 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后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擁立齊孝公、平定齊亂之功,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反而見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zhàn)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 半渡擊 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后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后發(fā)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 ?晉文公稱霸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整軍經(jīng)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 城濮之戰(zhàn) 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楚莊王稱霸
楚莊王任用孫叔敖,整頓內(nèi)政,悉心改革后,前597年開春,經(jīng)過一個 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tǒng)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shù)北伐,包圍鄭國國都,晉國聞訊支援,雙方大戰(zhàn)于邲。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一戰(zhàn)功成,問鼎中原(“ 楚王問鼎 ”)。 ?秦穆公稱霸
秦穆公繼位后馬上任百里奚(即 五羖大夫 )、蹇叔、公孫枝為重臣,扶持晉惠公(姬夷吾)登基,還在晉國鬧災時接濟晉國??蓵x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許諾:若成功奪位,必贈秦五城),反而恩將仇報,在秦國同樣鬧災時,一顆糧食也不賣給秦國。秦穆公大怒,親率孟明視(百里奚之子)等人討伐,并生擒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展到 黃河 西岸。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晉懷公),在秦國放走晉惠公之后如約到秦國做了人質(zhì)。秦穆公為了繼續(xù)掌控晉國,將女兒 懷嬴 許配給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國登基之后變卦,與秦國交惡。秦穆公之后又將懷嬴改嫁給姬重耳,并輔助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懷嬴改嫁,晉文公在任期間與秦國和睦、時常結盟。由于秦國與晉國的多次聯(lián)姻,被后世多稱為:秦晉之好。 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晉聯(lián)盟之后,急欲進兵中原,完成霸業(yè)。后遣孟明視、西乞術(蹇叔之子)、白乙丙(蹇叔之子)奔襲鄭國,后被鄭人識破,途中順道又滅了滑國,中原自危。 晉襄公 為了遏制秦人東進的勢頭,親率先軫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埋伏,全殲 秦軍 。雖然之后秦人成功復仇,但畢竟有晉、楚兩大強國壓制,難以東進。 秦穆公于是掉頭向西發(fā)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 由余 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jù)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xù)向戎人進攻;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后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謚號穆,葬于雍(今陜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shù)達一百七十七人?!蹲髠鳌肺墓暝@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 奄息 、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 黃鳥 》?!?/span>
晉楚爭霸 ?楚王問鼎
楚國在城濮之戰(zhàn)后,韜光養(yǎng)晦,向東發(fā)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云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nèi)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 周定王 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zhàn)于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于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拉鋸
在前591年楚莊王死后,楚國霸業(yè)漸衰。晉國經(jīng)歷 晉景公 、 晉厲公 兩代經(jīng)營,漸漸超越楚國。晉國在前589年的 鞍之戰(zhàn) 與前578年的 麻隧之戰(zhàn) 中,分別打敗齊國與秦國,國勢復振。后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fā)第三次巨戰(zhàn)—— 鄢陵之戰(zhàn) ,晉國以獲勝收場,楚國霸權受到更為嚴重的削弱。但不久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厲公被弒。這一階段,晉楚實力大體相當,形成中原拉鋸戰(zhàn)。 ?晉悼復霸
晉厲公死后, 晉悼公 繼位,對內(nèi)改革政治,任賢用能,駕馭群臣,對外聯(lián)宋納吳,懾秦挾齊,三分晉軍,爭鄭疲楚,完全掌握了戰(zhàn)略主動,壓倒性強過楚國,中原諸侯皆附晉,晉悼公八年之內(nèi) 九合諸侯 。晉國霸業(yè)復興。楚國迫于晉國的再度強盛,不得不放棄對中原霸權的爭奪。 晉悼公死后,君權再度下移, 晉國六卿 專擅國政,興于內(nèi)耗,意與楚國和盟。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國的 華元 與 向戌 發(fā)起,于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后戰(zhàn)爭大大減少。
吳越爭霸 當中原諸侯爭霸戰(zhàn)爭塵埃落定時,地處 江浙 的吳、越開始發(fā)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tǒng)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zhàn),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lián)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迫使越王勾踐向他稱臣。繼續(xù)轉(zhuǎn)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會盟諸侯而內(nèi)部空虛的時機,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了最后一個霸主。 吳國,是姬姓諸侯國,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473年,歷700余年,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越國,勾踐臥薪嘗膽是為美談。而二者,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邾分三國 邾國是子爵國,也史稱邾子國,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一,古城在今 鄒城市 東南12。5公里,嶧山鎮(zhèn)紀王城村周圍。邾國的先祖是 晏安 ,晏安的五世孫俠始封曹稱 曹俠 ,是曹姓國,晏安的十二世孫是夷父顏。夷父名克,字顏,另字伯顏,謚號 邾武公 ,史稱邾子夷父或 邾顏公 。當時齊國推行霸業(yè),夷父顏響應隨從,去各國奔走聯(lián)絡,曾夜宿 滕國 和 薛國 。邾原屬魯國的附庸,魯國非常憤恨夷父顏的行為,被視為叛逆,借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 魯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國,公元前678年,周王誅殺夷父顏,《左傳》莊公十六年載有“邾子克卒”,時為周僖王四年。夷父顏被誅后,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賢明有德的人,族人稱他為群公子。叔術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顏的冤誅才得以昭雪,謚號邾武公。
這時,代國君叔術又把國君位子,讓給了他的侄子、夷父顏的兒 子夏父,夏父繼位后史稱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國在位最長的一代國君。 公元前614年 ,邾文公遷都于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見《左傳》)。約在 公元前643年 前后,叔術來濫立國,濫在今 滕州市 東南30公里羊莊鎮(zhèn)土城村。至此邾國分立為邾國、 小邾國 和 濫國 ,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
走向戰(zhàn)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的后代們經(jīng)過長期征戰(zhàn)的洗禮,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晉國國政把持在范氏、 中行氏 、趙氏、 韓氏 、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余下智、趙、魏、韓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并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zhàn)事持續(xù)兩年,后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晉幽公 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 周威烈王 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 資治通鑒 》中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界點。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并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tǒng)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jù)時代——戰(zhàn)國。
軍事
軍事制度 “兵農(nóng)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這一特點在春秋時代仍然表現(xiàn)得很鮮明?!吨芏Y·地官·大司徒》在談到 周代 居民組織時說:“令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薄缎∷就健氛劦街艽娛陆M織時說:“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薄氨取?、“閭”、“族”、“黨”、“州”、“鄉(xiāng)”與“伍”、“兩”、“卒”、“旅”、“師”、“軍”就是村社居民行政組織與軍隊的 軍事編制 兩兩相應、互相統(tǒng)一的。而這種村社組織與軍事組織的統(tǒng)一,正是“兵農(nóng)合一”制度的主要內(nèi)容。春秋時齊國的軍事制度就是這種典型的“兵農(nóng)合一”制度。 齊國軍事
春秋中期桓公時期齊國是天下第一。而秦晉守西,燕齊守北,齊國本來就是僅次于晉的天下第二諸侯,而且沿海地區(qū)貿(mào)易發(fā)達,背山靠海,生活較中原腹地穩(wěn)定的多,所以一直很強大,戰(zhàn)國初期田齊代 姜齊 時齊也是僅次于魏,所謂天下三王就是楚,魏,齊。齊國在整個東周基本實力都在三甲,當然相對來說還是強在文化經(jīng)濟上,軍力上不弱但并無法稱雄天下,齊國出名的叫 技擊之士 ,就是類似于俠客那種,可以當做 輕步兵 ,打仗未必好使,所以叫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 秦國軍事
為了鼓勵秦軍士氣、激勵勇戰(zhàn)精神、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 商鞅 在軍事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個主要方面便是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具有秦國特色的二十級軍功爵制度。規(guī)定凡有軍功者,均可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等獎賞,具體以斬獲敵首多少授予相應的爵位,憑爵位高低享受不同等級的田宅、衣服、臣妾,而無軍功者即使是宗室貴族,也不得擁有爵位、不得超越規(guī)定標準占有田宅、臣妾。連穿衣著屨都有限制,不得任意鋪張,“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入)兵官之吏”。
軍事改革 春秋時期軍事制度的改革,是春秋軍事形勢的一大特點。春秋軍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打破“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舊兵役制,擴大兵源。周代實行國、野制度。這種制度的特點是把國家的領地自內(nèi)向外劃分為邑、郊、牧、野、林、坰等幾組不同的地域。如《爾雅·釋地》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薄秶Z·周語》說:“國有郊牧”,《周禮·地官·載師》說:“ 牧田 任遠郊之地”,都說的是這種制度。 魯國軍事
魯國是保存西周禮制較多的侯國之一,但受當時形勢的影響,也展開了一系列變革活動。如 魯宣公 十五年(前594年)“ 初稅畝 ”, 魯成公 元年(前590年)“作 丘甲 ”,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賦”,都標志著魯國租稅賦役制度的重要改革; 魯襄公 十一年(前562年)“作三軍”, 魯昭公 五年(前537年)“舍中軍”,則標志著魯國軍事組織和君臣力量對比的變動過程。
著名戰(zhàn)役 戰(zhàn)爭的起因:春秋初期由于西周的滅亡導致了鄭國的遷徙(鄭國本來在陜西,因為西周的滅亡遷徙到了河南),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矛盾。這些矛盾有鄭國和周邊諸侯國的矛盾,也有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矛盾。
繻葛之戰(zhàn)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只有周天子擁有制作禮樂及發(fā)令征伐的權力的傳統(tǒng)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后,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后興起。 諸侯爭霸 ,周王室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先以戰(zhàn)車沖陣,讓步兵在后跟隨彌補空隙的“魚麗之陣”的出現(xiàn),使中國古代車陣戰(zhàn)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zhàn)術的革新和演進。
?鞍之戰(zhàn)
鞌之戰(zhàn) 又名鞍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之間發(fā)生于前589年的一場戰(zhàn)斗。作戰(zhàn)的地點是鞍。 鞍之戰(zhàn)也是極具春秋時期戰(zhàn)役特點的一戰(zhàn),其中包括的細節(jié)有,交戰(zhàn)之中追到了敵方國君的戰(zhàn)車不先抓人,而是先行君臣之禮;戰(zhàn)場上因為認定對方是“君子”就不射殺等等。這些細節(jié)只有在我們國家的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中才可能見到的。
公元前589年, 齊頃公 率齊軍討伐魯國及衛(wèi)國,魯國及衛(wèi)國派使者至晉國求援。 郤克 隨即率晉軍車八百乘,討伐齊國以救魯、衛(wèi)。 韓厥 在出戰(zhàn)前的那天夢見自己的父親子輿警告他不要站在戰(zhàn)車的兩側(cè),以防被射殺。他因此戰(zhàn)在車的正中。他在追趕齊頃公的時候為齊侯駕車的邴夏認出他是個君子,要讓人射殺他。齊頃公認為他是君子還射殺他不禮。因此射殺了韓厥的左右。齊頃公出戰(zhàn)時輕敵,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陣出擊,結果被晉軍大敗。齊頃公在逃跑時為了不被人認出,和下屬 逢丑父 替換衣服。他們被晉軍中軍司馬韓厥追上,韓厥下馬行禮,逢丑父假裝命令偽裝的齊頃公去打水,齊頃公因此才逃脫了被俘虜?shù)拿\。 鞍之戰(zhàn)中,晉國出場的主要人物郤克、范燮、韓厥、 欒書 等都出自是晉國有名的“十大夫”家族。 長勺之戰(zhàn)是發(fā)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zhàn)役,發(fā)生于前684年的 長勺 (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zhàn)役是繼前685年 干時之戰(zhàn) 后齊、魯另一次重要戰(zhàn)役。魯國在此次戰(zhàn)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shù)年后 齊魯 息兵言和。 齊、魯兩軍對陣于長勺。 曹劌 深知,魯雖因乾時之敗而軍力弱于齊,但抗擊齊軍入侵則占人和、地利優(yōu)勢,且作戰(zhàn)制勝靠“氣”,“氣”的變化可使強弱易位,“氣盈”則勝,“氣竭”則敗,故未戰(zhàn)即確定避敵銳氣,待敵疲再反攻,以“氣”制勝。兩軍布陣方畢,莊公按照當時通行的兩軍相對推進、互為進攻的慣例,欲擊鼓揮軍接敵,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擊鼓前進,魯軍都按兵不動,只是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反常之舉而疑慮之心愈重,更因兩次進攻耗損體力、消減銳氣。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fā)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氣竭志衰,戰(zhàn)斗力大為削弱,魯軍則因以逸待勞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體力。曹劌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齊軍。莊公急于追擊,又被曹劌勸止。為防備齊軍佯敗設伏,曹劌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上車軾眺望齊軍旌旗,見“轍亂”、“旗靡”,判明確實潰敗,乃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魯境。 泓水之戰(zhàn)是 公元前638年 (周襄王十四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30里)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楚以優(yōu)勢的兵力、旺盛的士氣、有利的地理條件,大敗宋國,獲得全勝。戰(zhàn)爭以宋國失敗而告終,宋襄公也因此戰(zhàn)受重傷而喪命。 ?城濮之戰(zhàn)
城濮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zhàn)例,也是誘敵深入戰(zhàn)術的典范。也是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所進行一系列戰(zhàn)爭的第一場大戰(zhàn),據(jù)說是先軫的謀劃。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zhàn)。晉文公兌現(xiàn)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后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子玉自殺。
晉文公十年磨一劍,打敗楚國是他整個生涯最輝煌的頂點,晉國的國勢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城濮一戰(zhàn),晉國君臣協(xié)和,決戰(zhàn)前,“伐謀”、“伐交”,爭取與國,分化敵盟,壯大自己,力求戰(zhàn)略主動;決戰(zhàn)中,料敵而謀,由弱及強,各個擊破,以奇制勝。楚軍謀不為先,坐失戰(zhàn)略優(yōu)勢,君臣意氣用事,主帥驕傲輕敵,判斷失誤,受制于人,終致兵敗。
經(jīng)濟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chǎn)邊銷售。被稱為 匠師 之祖的 公輸般 “ 魯班 ”,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鑄造金屬貨幣始于春秋時期。
春秋時,產(chǎn)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jù)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年)秦國于簡公七年(前408年)實行”初租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zhàn)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jù)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
春秋后期,我國已經(jīng)發(fā)明生鐵自煉技術。這些比歐洲早1900年,對于鐵工具的推廣有決定意義。鐵工具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上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chǎn)力顯著提高。
制度
政治制度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小國被吞并。各國內(nèi)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fā)生,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洞呵铩泛汀蹲髠鳌分杏涊d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 義渠 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 上卿 ,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 司空 、 司寇 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qū)⑺郊抑锓种每h。而在邊境地區(qū)則設郡??たh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數(shù)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據(jù)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zhàn)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作為一個國家最高政治象征的國君名號,有種種不同。按照西周時制度,周天子稱“王”,受封的諸侯國君有公、侯、伯、子、男的不同稱號,是周時的“五等爵制”。當然,就是西周時,除周天子稱王外,邊裔地區(qū)一些小國君長在國內(nèi)也自稱王。進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仍稱王外,楚國國君在春秋早期 楚武王 時開始稱王,晚期的吳國、越國國君也稱王,但是在中原的諸侯國家還是恪守著周時舊制,按封爵的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稱,如宋國君稱“公”,晉國君稱“侯”,秦、鄭國等國君稱“伯”,邾國君稱“子”,許國君稱“男”等等。在中原國家的意識中,周天子地位雖然微弱,“禮樂征伐”已“自諸侯出”了,但“王”號還是由周天子獨享。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 年)吳王夫差在 黃池 同晉國爭當盟主,晉國向吳國提 出“諸侯無二君,周無二王”。夫差于是取消“王”號,不稱“吳王”而稱“吳伯”,參加盟會①??梢?,即使到春秋晚期,中原諸侯還是不能隨便稱“王”,也反對他人稱“王”,把徑自稱王的國家視作“蠻荊”、 “淫名”的化外之人。國君名號雖有王、公、侯、伯、子、男的區(qū)別,但在國內(nèi),它們都是一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賦稅制度 春秋時,產(chǎn)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jù)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年),秦國于簡公七年(前408年)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zhàn)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jù)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
文化 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 蓍草 反復排列,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xiàn)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shù)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 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文化大發(fā)展的時期,實現(xiàn)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zhuǎn)型。在春秋這個轉(zhuǎn)型期,盡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tǒng)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fā)生著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 學在官府 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xiàn)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zhuǎn)型得以實現(xiàn)的歷史條件。
宗教 春秋時期并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佛教也是在 東漢 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哲學思想 儒家: 孔子, 主要思想 :“仁政”“ 民貴君輕 ”,反對兼并戰(zhàn)。 法家: 管子、子產(chǎn)。
兵家: 管子、孫子(孫武)。
相傳 伏羲氏 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其所以稱為“易”。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科學
科學發(fā)展 ”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于”五德轉(zhuǎn)移”。顯示于”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旦是用于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yī)療技術被發(fā)明并在臨床得到應用?!鹅`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y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冶鐵技術 春秋時期,鐵制農(nóng)具開始使用,但未普及(戰(zhàn)國時期開始普及推廣),春秋時期除使用 塊煉鐵 外,還掌握了冶煉 生鐵 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guī)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fā)展,同時也為手工業(yè)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fā)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fā)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fā)明了 錯金 、錯銀、嵌 紅銅 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yè)和采礦業(yè)的規(guī)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諸侯國已經(jīng)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
青銅藝術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xiàn)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 青銅劍 ,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如越王勾踐劍)。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fā)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yè)工具和農(nóng)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chǎn)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三節(jié)黃玉環(huán)
其他方面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 杠桿原理 。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y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于“五德轉(zhuǎn)”。顯示于“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于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yī)療技術被發(fā)明并在臨床得到應用?!鹅`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y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fā)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nóng)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征,以曾國和楚國、 徐國 的青銅器為代表。
影響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過程中,有些諸候國被消滅,出現(xiàn)了一些較大的國家?!卷n趙魏楚燕 齊秦 】
評價 《春秋左氏傳》評價,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光明日報》翻開春秋時期的社會歷史,不難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戰(zhàn)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