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語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是對異本的考證研究,這是一切問題的基礎,不可缺少。因為此書異本甚多,根據(jù)明治四十四(1911)年發(fā)表的山田孝雄博士(注解1)的研究,各種本子可分成3門17類30種。昭和年代高木武博士(注解2)又增補成為5門22類44種。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異本,是因為本書作為平家琵琶(注解3)在說唱流行過程中進行過無數(shù)次有意的增補刪改或無意的變動。它不像普通書籍那樣是以原作者寫的原貌流傳于世的,而是經(jīng)許多后世人加過工的,是所謂與時代共成長、在國民中撫育而成的書。當然原作者的思想是核心,但那個時代國民一般的思想或支撐之,或掩蓋之,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國民文學。 這里省略對異本的詳細說明,但有必要說一下有關異本的卷數(shù)問題。流行本是12卷,此外設灌頂卷(注解4)。各種本子以怎樣處理灌頂卷被分成幾大類。但在12卷流行本以前有6卷本,據(jù)推測再往前追溯還有3卷本。相反,超過12卷的有20卷的長門本、48卷的源平盛衰記。從3卷膨脹到48卷,這一變化正秘藏著本書具有的特殊性質(zhì)。
作者和寫作年代問題也不能同異本問題截然分開。關于作者,徒然草(注解5)早就有信濃前司行長說(注解6),流行的基本上是這個說法。山田博士認為,信濃前司行長寫作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語,12卷本的平家物語是吉田資經(jīng)(注解7)寫的。關于寫作年代。流行的說法是,3卷本寫于承久(注解8)以前,流行本寫于藤原氏任將軍的時代(注解9)。后藤丹治(注解10)進一步限定流行本完成于仁治三(1242)年到建長四(1252)年的11年間。因為仁治三年追贈后鳥羽院的尊號,建長四年藤原氏將軍絕嗣(注解11)。后藤丹治又認為盛衰記完成于寶治元(1247)年到建長無(1249)年的三年間。因為盛衰記記有:巴御前(注解12)91歲死,推算此年是寶治元年;建長元年則追贈順德天皇以順德院的尊號,但書中寫作佐渡院。 那么,平家物語作為史書可以信賴到什么程度呢?關于這個問題,星野博士的看法可以作為大體的標準。星野博士認為,此書雖完全根據(jù)事實寫成,但附會粉飾極多。作者先假定清盛性格殘暴,重盛(注解13)仁孝,源氏勇健,平氏懦弱,而后下筆,符合此前提的事實務求詳盡,與此不符的事實則刪去不記。例如,重盛之子資盛曾在路上受到攝政基房(注解14)的清道人的侮辱,懷恨在心,便在道旁待候基房到來,當面切去那清道人的發(fā)誓。這件事玉葉(注解15)和愚管抄皆記為重盛所為。但平家物語將之作為清盛所干,并說重盛曾勸阻,但清盛不聽。 又如吾妻鏡明確記載:富士川之戰(zhàn)時,齊藤實盛不在維盛陣中,他投向平氏是在戰(zhàn)斗結束兩個月以后。(注解16)所以評論源平將士強弱一類的故事肯定是虛構的。 這類事實矛盾、年月、人名相異的地方很多。甚至宣旨(傳達天皇命令的文書)和媒狀(官署的傳閱文件)之類也因任意修飾文辭而不是普通的文體。星野的結論是,總而言之,平家物語不可當作正確的史料使用。
對于這類書本來就不宜細致地去探索每個事件的真實性。然而,與一般的物語類同樣,它對那個時代的思想和生活展現(xiàn)了寶貴的事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研究書中所反映的歷史觀。
書中所見到的基本歷史觀是未法史觀(注解17),即把道代規(guī)定為末世,認為是衰落的時代,與此相比,視上古為盛世而向往之。然而,所謂衰落具體表現(xiàn)為哪些事實呢?它表現(xiàn)為王法的滅盡。法皇(注解18)慨嘆平氏一族隨心所欲地晉升官位,最后說“此亦世末而王法盡之故也”,可以說明這一事實。又記善光寺起火焚毀,說“王法將盡則佛法已先亡。……據(jù)聞,靈山多滅失似乃王法已終之先兆”。也認為王法與佛法一起滅亡。這些正是因保元以來的戰(zhàn)亂而經(jīng)歷了公家衰落的當時人們親身感受到的末世的具體事實。 衰退史觀也是愚管抄的基本史觀。在這個時代,衰退史觀是普遍的歷史觀。但本書的特點是,在普遍的衰亡過程中也伴隨著急速的盛衰變遷,盛者必衰,合者必分的事實。全書主題平家的盛衰是其大的表現(xiàn),而書中隨處串插的故事也多貫徹了這個原理。其中,卷首寫的白拍子詆王與佛御前的故事(注解19),歷歷在目地表現(xiàn)了人世盛衰變化無常,也可以說是平家盛衰的縮影。詆王詠的和歌:“生長的,枯萎的,同是野邊草,秋天來臨皆歸于水泡?!边@首和歌的根本精神是貫穿全書的思想,也是故事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哀愁的原因。 但是,作者并不想對衰亡的悲哀放置不理,任其自然。他在最后準備了一條拯救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歡樂,實現(xiàn)往生的夙愿。詆王和佛最后都超脫恩仇,共同抱有往生凈土的喜悅。甚至被認為是佛敵法敵的逆臣重盛,最后也受到阿彌陀(注解20)的接引,實現(xiàn)了九品托生(注解21)。今世的哀愁和罪惡即使無法逃避,也能得到來世的歡樂。故事講述了無限的哀愁,同時也使人感到若有若無的溫暖,就是因為有這條拯救之路的緣故。 個人可以這樣得救,國家怎么辦?難道王法不能滅而復興嗎?故事沒有給予明確的回答。如前所述,愚管抄對此做了自己的解答。這是因為愚管抄是經(jīng)世論的書,與此相反,平家物語不過是文學書。但是,平家物語也并非沒有隱約可以推測這類回答的記事,雖然不是明快的回答。卷5“鬼魂的審判”記清盛的邸宅常起異變,被認為是衰亡的前兆。同時又記:某青侍夢見公卿們列座于皇宮議事,而他們是諸神的化身。其時,位于末座的嚴島大明神首先被驅(qū)逐,繼而八幡大菩薩將平時由平家保管的節(jié)刀(注解22)賜予當時流放在伊豆的源賴朝,于是,春日大明神說,希望其后亦賜予吾孫。這是看到政權從平家移到源氏、將軍職由源氏轉(zhuǎn)為藤原氏的歷史事實后創(chuàng)作的故事。但可以窺見這樣的思想:國家將因掌權者的交替而得到維持,而且這是八幡大菩薩的神意預先規(guī)定的??梢哉f平家物語的作者與愚管抄一樣,也相信源氏和藤原氏將軍能夠保護王法,進而可以說它承認武士活動的意義。故事詳記武士言行,強調(diào)其勇武,這些自不待言。認為思考周密、信仰神佛、注意文事等是武士必備的品德的記事隨處可見,表示了作者對武士成長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寄與強烈的期望。希望從武士那里看到從公家那里期待不到的新道德和強大實力是與如下認識有關的,即承認武士有力量承擔維護行將滅亡的王法的重任。同樣處于衰亡過程中,個人通過信佛從而往生凈土而得救,國家則靠武家的力量而避免滅亡,這可以說是平家物語的基本思想。 1、山田孝雄:1873一1958年,國語國文學家,著有《日本文法論》等。
2、昭和:年號,1926—1988年。高木武:1879—1944年,國文學家,著有《平家物語與源平盛衰記》。
4、灌頂卷:平家物語終卷,寫安德天皇母劫后出家隱居,宣揚“諸行無常”、“欣求凈土”的佛教思想。 5、徒然草:吉田兼好的隨筆集,1330—1331年成書。
6、一般認為:信濃前司行長即信濃國前國司中山行長。
7、吉田資經(jīng):1181—1251年,參議、大宰大式。
9、藤原氏任將軍的時代:1226—1252年。
10、后藤丹治:1897一1963年,國文學家,著有《戰(zhàn)記物語研究》。
11、1252年鐮倉幕府廢九條賴嗣,迎立宗尊親王為將軍,藤原氏將軍終絕。 12、巴御前:源義仲(1154一1184年,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之妾,生卒年不詳,以勇婦知名。 13、平重盛:1138—1179年,平清盛之子,武將,內(nèi)大臣。 14、藤原基房:1144—123D年,關白、大政大臣。
16、1180年,平維盛(平重盛之子)率討伐軍在富士川與源賴朝軍會戰(zhàn),誤認水鳥驚飛聲為敵軍襲擊而敗走。齋藤實盛:1111—1183年,平安時代的武將。 17、末法史觀即佛教三時觀。佛滅后法有三時:正法五百年,教(說教)、行(修行)、證(證悟)俱全,佛法正確無誤;像法一千年,有教、行而無證,佛法形式化;末法一萬年,有教而無行、證,佛法將滅。
18、法皇指后白河法皇。
19、詆王和佛是平家物語中的兩個有名舞女。
21、九品托生即往生極樂世界。九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九個等級。 22、節(jié)刀:大將出征時天皇賞賜的刀。
保元物語、平治物語
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分別是以保元之亂、平治之亂為主題的軍記物語,篇幅皆3卷。并且兩書的結構和文章相同點很多,因此認為作者是同一個人的說法普遍流行。但我對此不能不抱有疑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兩書很相似。以保元之亂或平治之亂一個事件為中心集中敘述;通篇整齊、統(tǒng)一,不像平家物語那樣這也寫一點,那也寫一點;因而描寫戰(zhàn)斗構成全書的中心。代表性的戰(zhàn)斗保元物語有夜襲白河殿,平治物語有待賢門之戰(zhàn)(注解1)。在人物方面,占據(jù)主要角色的勇士,保元物語有為朝,平治物語有義平;成為其對手的武士,前者為義朝,后者為重盛;公家的中心人物、制肘武士行動都無好下場的,前者為賴長,后者為信賴(注解2)。這些方面確實很相似,但能否成為作者是同一個人的證據(jù)呢?我認為,這種類似在別的作者參考以前的作品時也會出現(xiàn)的,而且不如說是很自然的。對內(nèi)容所反映的思想和歷史事實的處理進行比較,比形式上的比較更加重要。如果這方面有差異的話,就很難說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如果勉強看作是同一個人寫的話,那么應該認為是在經(jīng)過相當時期思想發(fā)生變化以后。而我認為這兩部書存在著這樣的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保元物語帶有實錄的樸素性,而平治物語文學性的修飾很濃。當然這不是從保元物語的記述都正確這樣的意義上說的;它也有許多修飾,也有謬誤,但敘述的形式裝作實錄的樣子,是實錄式的。事實之一,如保元物語中插入了宣旨、官符(朝廷的命令書)、消息等的原文,而在平治物語里這樣的穿插一個也沒有。這是敘述精神的很大差異。
第二個差異是:平治物語中加進了很多合轍押韻的笑話和落首(時事諷刺詩),這些笑話和落首在許多情況下都寫成是九條太政大臣伊通(注解3)說的。而在元物語中這樣的笑話、落首一個也沒有。再進一步說,平治物語中作者寫的帶有教訓和說明意思的文章遠比保元物語要多,保元物語始終是平淡的記載事實,而在這樣的 地方,平治物語加上了教訓式的文辭和說明性的文章。
我是根據(jù)上述差異而對兩書完成于同一作者之手的說法提出疑問的。并認為,從時間上說保元物語在前,平治物語在后。平治物語那種旁觀者的從容不迫,大概在事件后經(jīng)過相當時日才有可能,而保元物語那樣細致的實錄,則不經(jīng)過那么長的時間也是能夠?qū)懗鰜淼摹?/span>
再舉一例,以具體記事表明兩書的先后,即保元年間恢復死刑的記事。保元之亂后,對為義(注解4)等源平70余人處以斬首,由此而強調(diào)自嵯峨天皇弘仁元(810)年誅藤原仲成(注解5)以來中斷了347年的死刑重新恢復。兩個物語都記載了這件事,事實大體相同并都大書其意義。但平治物語在此記事后加上了一段文字:宮外記記錄(注解6)注:仲成射殺于禁所(注解7),故非真正的斬首。這段文字表明作者想把死刑中斷之始放在比弘仁年更早的時代。這是想更強烈地說明保元年間恢復死刑的意義的心情的表露,是在看到了保元物語的見解后對其所加的修正意見。很清楚,平治物語的作者參考了保元物語的這一條目,寫出了自己的文章,再加上來自宮外記記錄的知識,而提出了修正意見。 其次,關于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同平家物語的先后關系問題。流行的看法完全根據(jù)藤岡作太郎博士的見解,認為平家物語在先,保元、平治物語在后。我也同意這個說法。只是我認為這里所說的平家物語恐怕是指承久之前寫成的3卷本平家物語。而在流行本形態(tài)已完備的仁治、建長時期(注解8),兩書應已出現(xiàn)。兩書尤其是平治物語,反復說到源氏作為武士的非凡之處,這也可以作為表明兩書是源氏將軍時代的作品的證明。 1、夜襲白河殿:1156年7月11日拂曉后白河天皇方面的平清盛和源義朝奇襲崇德上皇謀叛的據(jù)點白河殿(在賀茂川東,大文字山麓),獲大勝。待賢門之戰(zhàn):1159年12月26日晨平重盛率軍從待賢門(皇宮外郭十二門之一)進攻源義朝軍,雙方激戰(zhàn),原義朝敗逃被殺。 2、源義朝:源為義長子;源為朝:源為義第8子;藤原賴長:左大臣。在保元之亂中源義朝站在后白河天皇方面,源為朝站在崇德上皇和藤原賴長方面。源義平:源義朝長子;藤原信賴:中納言。兩人與源義朝皆在平治之亂中兵敗被殺。 4、源為義:1096—1156年,武將,保元之亂中站在崇德上皇一方,兵敗身亡。 5、嵯峨天皇:第52代天皇,809一823年在位。藤原仲成:774—801年,參議,810年藥子之亂的策劃者,為嵯峨天皇軍射手。 6、宮外記記錄:太政官外記局日記。
7、禁所即獄中。
8、皆年號。仁治,1240--1242年;建長:1249--1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