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民 男,1953年1月生,河北省涿鹿市人。包頭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涿鹿市

畢業(yè)院校

包頭鐵路工程學校

職稱

教授

代表作品

《中華文明史》

履歷

王煒民1974年包頭鐵路工程學校師范班畢業(yè),任中學教師;1978年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82年畢業(yè)開始從事高等教育工作。1990至1991年曾于北京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做國內(nèi)訪問學者,師從劉乃和教授進行學術(shù)研究。現(xiàn)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師范高等??茖W校歷史系主任、副教授。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全國師專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包頭市歷史學會副理事長,海南大學四庫全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廣西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一直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多次被評為包頭師專優(yōu)秀教師或獲得包頭師專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著作有《中國古代禮俗》,作為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之一,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等多項獎。主編《中華文明史》,參編書籍有《中國歷史文獻學》、《二十五史導讀辭典》、《白話二十四史》、《〈后漢書〉精華注譯》、《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等多種。在《歷史文獻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陰山學刊》、《殷都學刊》、《文史知識》、《浙江學刊》等報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教學工作

1982 年開始從事高等教育, 1988 年評定為講師, 1994 年晉升副教授, 2001 年晉升教授; 2006 年始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一直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古代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開設(shè)課程有:《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史學史》、《中國禮儀文化》和《中華文明史》等。并指導學生的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教育實習;注重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的改革、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應(yīng)用。多次被評為校級優(yōu)秀教師,并被評為包頭師范學院學術(shù)帶頭人。 2003 年 4 月,中共包頭市委員會、包頭市人民政府授予包頭市 1998 — 2002 年度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2004 年 7 月,被評為包頭市 1999 — 2002 年度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 2005 年 9 月 , 又被評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師德先進個人。

科研成果

歷年來撰寫、主編及參編著作 20 余種,在《歷史文獻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東洋禮學》(韓國)、《文史知識》、《浙江學刊》、《殷都學刊》、《江漢論壇》、《陰山學刊》等報刊發(fā)表文章 70 余篇,多種論著被轉(zhuǎn)載、摘引和獲獎。下面僅列出 2001 年以來的科研成果:

( 一 ) 、論文

1 、《 < 五禮通考 > 淺論》(獨撰),《歷史文獻研究》第 20 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年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7 月出版)。獲包頭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2004.10 )

2 、《為師憂道不憂貧——追念劉乃和先生》(獨撰),《陰山學刊》 2001 年 4 期。

3 、《淺論弘揚中華文明的重大意義》(獨撰),《陰山學刊》 2002 年 3 期。

4 、《從魏晉南北朝史學發(fā)展看中華文明》(獨撰),《陰山學刊》 2003 年 2 期。

5 、《從十三經(jīng)注疏看中華文明的傳承》(獨撰),《陰山學刊》 2003 年 4 期。

6 、《論中華文明的概念和內(nèi)涵》(獨撰),《陰山學刊》 2004 年 4 期。

7 、《從中華文明看 < 史記 > 的價值》(獨撰),《陰山學刊》 2004 年 6 期。

8 、《〈史記 〉與中華文明》(獨撰),《史記論叢》(中國史記研究會年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8 月出版。)

9 、《從中華文明看“史德”論的價值》(獨撰),《陰山學刊》 2005 年 2 期。人大復(fù)印資料《歷史學》 2005 年 8 期“史學百家”摘編。

10 、《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獨撰),《陰山學刊》 2005 年 5 期。

11 、《黎虎先生的學術(shù)道路與史學成就》(獨撰),《陰山學刊》 2006 年 1 期。

12 、《從司馬遷故里看弘揚中華文明》(獨撰),《陰山學刊》 2006 年 5 期。

13 、《胡適何如人》(獨撰),《江漢論壇》 2007 年 2 期。

學術(shù)著作

1 、《一刀劈開生死路——庖屠趣話》(獨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5 月出版。

2 、《中國禮儀文化》(主編),遠方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出版。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頒發(fā)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 年 3 月)

3 、《中國歷史文獻學》修訂本(參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年 9 月出版。

4 、《開國之君與亡國之主》(主編),華文出版社 2004 年 1 月出版。

5 、《中國古代禮俗》(獨撰),商務(wù)印書館 2004 年 7 月重印。

6 、《中華文明簡史》,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2 月重印。

7 、《中華文明概論》(與郝建平合著),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4 月出版。

8 、《黎虎教授古稀紀念中國古代史論叢》(副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

科研項目

1 .《中國出版通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2002 年度 重點項目,參加人。

2 .《中華文明概論》,內(nèi)蒙古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 2003 年立項),主持人,已完成。

3 、弘揚中華文明的理論研究,包頭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項目( 2002 年立項),個人項目,已完成。

4 、《 漢唐“交聘”體制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2005 年度 項目,主要參加人。

相關(guān)信息

劉乃和先生(1918—1998),天津楊柳青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劉學謙曾點翰林,父親長于金石書法,外祖父徐坊是著名藏書家。劉先生幼承家學,喜好文史。1939年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1943年畢業(yè)留校,1947年輔仁大學史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yè),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助教、講師。1952年院校調(diào)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從此一直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先后擔任歷史系和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歷史文獻教研室主任、陳垣研究室主任等職;并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輔仁大學校友會副會長、全國婦女歷史資料編委會委員、《中華大典》常務(wù)編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顧問、《續(xù)修四庫全書》顧問等多項社會職務(wù),享受國務(wù)院有突出貢獻專家津貼,被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列入《世界5000名人錄》和《世界婦女名人錄》。她是一位國內(nèi)外均具有崇高聲望的女學者,也是一位師德高尚深受學生愛戴的教育家。

我197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即開始成為劉乃和先生的學生。1990年回北京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再次拜在劉先生門下,更成為人室弟子,耳提面命,隨時聆聽教誨。至劉先生仙逝,整整二十年,一直向先生求教問學,先生有問必答,除在京時當面指點外,所賜書信亦達三十馀封。先生已長眠西山十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仍不時浮現(xiàn)在眼前,她的諄諄教誨亦猶在耳際縈回。為了緬懷恩師,發(fā)揚先生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執(zhí)著追求、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獎掖后學、甘于清貧、樂觀豁達的不朽精神,特撰此文,以志紀念。

勤奮治學——學者的楷模

劉乃和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獻學家。“在五十馀年的治學生涯中,先生繼承勵耘主人陳垣先生的學術(shù)和治學精神,在陳垣學術(shù)研究、中國古代史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以及史學的普及與提高方面。做出了令人嘆服的成就,在有關(guān)學科的理論建設(shè)上提出諸多重要見解,為世人矚目”(周少川、鄧瑞全《先師的學術(shù)精神永存》,載《劉乃和教授紀念集》,1999年內(nèi)部發(fā)行。以下出自該集的引文只注篇名)。

談到劉先生的學術(shù),必須提及我國現(xiàn)代史學大師陳垣老先生。陳垣(1880—1971),字援庵,廣東新會人。青年時期就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并從事學術(shù)研究。1913年開始從事教育事業(yè),1926年起先后擔任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氨幻珴蓶|主席譽為‘國寶’的我國已故著名教育家、史學家陳垣先生,學識淵博,治學勤奮嚴謹,著作等身,其史學成就碩果累累……于宗教史、元代史、醫(yī)學史、目錄學、年代學、校勘學、避諱學、史源學、敦煌學諸史學領(lǐng)域的研究,均有承前啟后和重大的開拓、奠基意義,深得海內(nèi)外學界推重。先生為人胸襟坦蕩,熱愛祖國,追求真理?!麨槲覀儤淞⒘丝?,堪稱我國一代史學宗師”(拙文《一代史學宗師——陳垣先生史學成就述略》,載《陰山學刊》1993年第2期)。因此,研究陳垣,繼承、弘揚他的學術(shù)和求真、愛國精神,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劉先生自1939年考入輔仁大學起,就被陳垣老博大精深的學術(shù)造詣所吸引。1943年畢業(yè)留校,并跟隨陳老攻讀研究生課程。1947年研究生畢業(yè)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助教并任陳老助手,1955年起任陳老校長專職秘書,直到陳老1971年去世。數(shù)十年間,劉先生追隨陳老問學請業(yè),深得陳老學術(shù)之精奧,并且一直把記錄、整理陳老生平資料,總結(jié)弘揚陳老學術(shù),作為她孜孜不倦的奮斗目標。80年代以來,劉先生陸續(xù)撰寫了數(shù)十篇文章,對陳老的學術(shù)特點、治學態(tài)度、教學實踐、史學貢獻、愛國精神、思想發(fā)展和工作生活,進行了全面闡述和發(fā)揮,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并主編了三部紀念文集和一本紀念畫冊?!霸趧⑾壬拇罅μ岢徒M織推動下,陳垣研究已經(jīng)引起學術(shù)界的廣泛重視,所取得的成果對研究中國現(xiàn)代史、現(xiàn)代教育史和現(xiàn)代史學史多有裨益,對當代學者讀書治學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鄧瑞全《勵耘承學,休光垂世——記劉乃和先生的生平和學術(shù)》,載《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9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須提及的是,劉先生一直在進行《陳垣年譜》和《陳垣評傳》的撰寫工作。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兩部書稿尚未完竣,先生卻因病長逝。薪盡火傳,劉先生的三位弟子,即北京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周少川教授、鄧瑞全教授、王明澤研究員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整理完成上述兩部書稿的任務(wù)。他們編撰的一部六十多萬字的《陳垣年譜配圖長編》,已由遼誨出版社于2000年10月正式出版,相信全面系統(tǒng)的《陳垣評傳》不久也將面世。

陳垣老的學術(shù)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善于總結(jié)和開拓,在繼承和發(fā)掘中闡揚精華。劉乃和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也具有這種精神和風格。劉先生治學范圍甚廣,其中主要有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婦女史和陳垣研究。大體說來,中國古代史和歷史文獻學的研究,是在繼承陳老的基礎(chǔ)上,加以擴展和發(fā)揮;中國婦女史和陳垣研究,則是先生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先生曾主編《<冊府元龜>新探》、《<資治通鑒>論叢》、《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司馬遷和<史記>》、《歷史文獻與民族文化》、《中原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太湖文化研究》等多部學術(shù)論文集,發(fā)表了百馀篇論文。先生的學術(shù)思想和創(chuàng)新之論,主要見于《勵耘承學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和《歷史文獻研究論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兩部著作。其中,繼承發(fā)揚陳老學術(shù)方面,涉及目錄學、版本學、??睂W、避諱學、年代學、職官制度、歷史地理、文獻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已為學界熟知,此不贅言;陳垣學研究,上已述及;下面僅就中國婦女史研究略加說明。

劉先生是我國女界精英,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婦女史的研究,發(fā)表了許多有影響的文章。不僅寫了廣為人知的古代女界人物,如我國最早的女史學家班昭和東漢才女蔡文姬等:也評述了鮮為人知的唐代農(nóng)民起義女領(lǐng)袖文佳皇帝陳碩真、能詩善詠的女道士魚玄機,以及清代光彩照人的彈詞女詩人陳端生等;撰著了《中國古代婦女的教育、地位、奉獻》等很有學術(shù)分量的論文;還整理了清代杰出的女天文學家、女才子王貞儀的文集《德風亭集》。并且主編過一部婦女辭典和婦女史資料匯編,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題寫了書名,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付印,這是劉先生深以為憾的一件事。除自己研究外,劉先生還大聲呼吁全社會重視婦女史的研究。早在1984年,劉先生就撰文指出:“占中華民族人口半數(shù)的婦女.在歷史上是做過重大貢獻的,其成就是不可泯滅的。……但婦女事跡,則因散見各書,多不為史家注意。寫通史、專著,也未注意對婦女歷史的探索,史書無專章,論述少專著,這是很不應(yīng)當,也是很不公平的。今之治史者應(yīng)有意識地更多地重視古代婦女史的研究,以補過去的遺漏和不足,這是史學研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個課題?!?《要重視古代婦女史的研究》,載《光明日報》1984年10月3日)近幾年婦女史研究蓬勃開展,漸為社會重視,許多研究婦女史的作者都尊劉先生為元老。盡管劉先生抱著“但開風氣不為師”的態(tài)度,不以元老自居,實則當之無愧。正如《光明日報》1993年8月10日發(fā)表劉先生《探驪巾幗史,屈指二十年》一文加的編者按所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研究長期只限于婦聯(lián)系統(tǒng),至80年代初,才逐步進入學術(shù)領(lǐng)域。一位學者在《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2期)中回顧這段進程時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最早呼吁研究中國婦女史的,應(yīng)屬史學界的老前輩劉乃和先生。’”

劉先生作為德高望重的學界前輩,受到廣大學者的尊重,問學、求序、索文者絡(luò)繹不絕,她還承擔了大量社會工作,因而有寫不完的回信,償不完的文債,開不完的討論會。即使如此,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仍然取得突出成就.這與她加倍的勤奮分不開。劉先生的生活中從來沒有節(jié)假日,“她曾說過:我是把別人每天遛彎、聊天、打太極拳的工夫都用來工作了。先生的勤奮的確是出了名的,用‘手不釋卷’已經(jīng)不足以形容。她的案頭上永遠擺滿了打開的書籍資料,書房內(nèi)所有家具的大小平面上都摞放著書。先生每天晚上很晚才睡,為了趕稿子,有時還要熬夜。但是無論睡得多晚,早上都是四五點鐘就起床,往往是別人都還在夢鄉(xiāng)時,她已經(jīng)開始一天的工作了”(王明澤《先生與我》)。

默默工作——無私的奉獻

劉乃和先生逝世后,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啟功教授送上一副挽聯(lián),云:

令譽流傳,統(tǒng)戰(zhàn)辛勤人共仰;長眠論定,平生業(yè)績自無私。

啟功先生亦為陳垣老的弟子,是劉乃和先生的同門學長,同在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執(zhí)教.密切交往長達半個世紀。因而,啟先生對劉先生了解至深。“平生業(yè)績自無私”是對劉先生一生高度的精辟概括。劉先生從不考慮個人得失,把全部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確確實實是無私奉獻的一生。

劉先生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971年前主要協(xié)助陳垣老工作;1971年陳老逝世后,全身心教書育人,研究學術(shù),還承擔了繁重的社會工作。

劉先生在陳垣老身邊學習和工作三十多年,始終把照顧、幫助陳老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特別是院系調(diào)整后,陳老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組織上派劉先生做他的專職秘書,而其時陳老已年逾古稀,因此除了幫助陳老的行政工作和學術(shù)研究外,每天照顧陳老的日常生活起居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劉先生的工作。為了照顧陳老,劉先生放棄了家庭的天倫之樂,即使是逢年過節(jié)都同陳老在一起,卻沒有在自己家里度過一次新年除夕。對于劉先生的無私關(guān)照,陳老非常感動,曾說過“今生得一知己則無憾事”的話。后來又多次動情地對劉先生說:“沒有你,我活不到這么大歲數(shù)!”師生情誼之篤深,古往今來難逾于此!

陳垣老除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史學二所所長和全國人大常委等職,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都非常繁重,作為助手,劉先生承擔了其中絕大部分工作。陳老的許多講話、文章都由劉先生起草,她還經(jīng)常仿陳老筆跡書寫墨筆條幅,以滿足社會各界之索求。這在北京師范大學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劉先生從不自我夸耀。有一件與此相關(guān)的事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是在1994年,《陰山學刊》第1期將發(fā)表學兄鄧瑞全先生《默默的奉獻,執(zhí)著的追求——記劉乃和教授》一文,我做責任編輯。其中有一段寫道:

解放之初曾引起巨大轟動的《給胡適之的一封公開信》,是陳老回答胡適有關(guān)《水經(jīng)注》問題的復(fù)信。信中熱情歌頌了共產(chǎn)黨進城后師生群眾歡欣鼓舞的局面,揭露了反動派的造謠和誹謗。許多海內(nèi)外學者從報上看到這封信后都非常興奮,認為像陳老這樣的史學大師都留下來,證明新政權(quán)是可以信賴的,于是紛紛投進了新中國的懷抱。這封公開信就是劉先生第一次為陳老代筆。

起初劉先生不同意發(fā)表此段,給筆者來信指出:文章“由于是小鄧寫的,是你發(fā)的,都是我親近的人”,恐容易引起誤解,我只得刪去。但反復(fù)考慮后.我認為還是應(yīng)把在這件四十五年前曾引起海內(nèi)外轟動的事件中劉先生的貢獻公之于眾,于是把校樣寄去請先生再次審定。后來劉先生同意不刪此段.但把最后一句改成“這封公開信就是劉先生根據(jù)陳老的意愿第一次為陳老代筆”??上У氖牵捎跁艁硗⒄`了時間,正式發(fā)表時未能增入此段。僅此一事亦可看出劉先生嚴謹?shù)膶W風和無私的品質(zhì)。

如果說陳老在世時,劉先生的工作是隨著陳老的時間表運轉(zhuǎn)的,那么1971年之后,劉先生就可以自主安排時間了。憑著劉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功力,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集中精力,潛心治學,一定能獨樹一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但她為了祖國文化教育建設(shè)這個大事業(yè),把個人的名和利一概拋在了腦后,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著名學者李修生教授所說:“她搞學術(shù)工作絕少個人的目的,她有自己準備研究的課題,但當有學術(shù)組織和個人請她為一個項目的計劃、一部書、一篇文章提意見時,無論是給她一個顧問的名義,或無任何名義,她都會全力以赴地開始工作,為別人的書或文章查材料,核對原文。有時她寫出的意見書,比她看的文章還長?!?李修生《憶劉乃和先生》)

還應(yīng)強調(diào)的是,劉先生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早在解放前,她就投身于黨所領(lǐng)導的學生運動,參加過著名的“一二·九”運動和“反饑餓、反迫害、反內(nèi)戰(zhàn)”運動。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她又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做出了突出貢獻?!?979年,劉先生參與發(fā)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并先后擔任副會長、會長。近二十年間,她不顧腰腿疼痛.和學會會員一起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發(fā)掘地方歷史文獻,研討鄉(xiāng)邦歷史文化,推動了當?shù)氐木裎拿鹘ㄔO(shè)。尤其是1989年任會長和《歷史文獻研究》主編以來,劉先生更是殫精竭慮,為使學會成為國內(nèi)外頗具聲望的一流學術(shù)團體而廢寢忘食,辛苦操勞。近十年來,她帶領(lǐng)學會全體會員輾轉(zhuǎn)祖國各地,先后在上海嘉定、廣東汕頭、陜西西安、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四川南充、河南駐馬店、貴州貴陽、江西樂平、江蘇蘇州等地開展以地方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學術(shù)活動。這些學術(shù)活動在各地引起了深入、持久的影響,有力地促進了當?shù)氐纳鐣髁x精神文明建設(shè)。……先生以一個史學工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新時期學術(shù)科研活動如何為社會服務(wù)積累了經(jīng)驗,尋找到一條比較成功的道路”(周少川、鄧瑞全《先師的學術(shù)精神永存》)。

海南大學文學院張三夕教授所撰挽聯(lián)很能說明劉先生所做的貢獻,特錄于此:

得援師真諦,弘揚中華典籍,日日校讎,精神永在;

接舜老帥旗,執(zhí)掌文獻學會,年年奔走,功績長存。

教書育人——師德的典范

北京師范大學陳垣研究室敬挽劉乃和先生的挽聯(lián)云:

人生八十秋,為人為文為師范;

杏壇五五載,育桃育李育英才。

劉先生自1943年畢業(yè)留校,至1998年病故,在高校教師崗位上整整工作了五十五年,可以說她把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1985年為慶祝第一個教師節(jié),劉乃和先生作詩一首,題為《教師頌》,詩云:

為師憂道不憂貧,粉筆生涯寄此身。

但得群英德才備,滿園桃李自芳芬。

樂在其中只自知,身窮志富馳神思。

良材他日擎樓廈,應(yīng)念昔年輔教師。

1992年教師節(jié)。江澤民同志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與十幾位教師代表座談。劉先生即席發(fā)言,其中吟誦了“為師憂道不憂貧”的詩句,江澤民同志將這句詩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在總結(jié)講話時兩次引用這句詩,給予了很高評價。“為師憂道不憂貧”,這是對承擔著培育下一代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劉乃和先生“為師”的基本原則。這里的“道”,是指思想、學術(shù)、事業(yè)、道德,“貧”,是指物質(zhì)待遇和生活條件;“道”是“為師”者應(yīng)全身心投入,為之努力奮斗的大事,而“貧”則不必過分關(guān)注。劉乃和先生執(zhí)教五十多年,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偉大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為師憂道不憂貧”是她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也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我197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第一學期劉先生就為我們開設(shè)了《中國歷史知識講座》,講授了歷法紀年、地理沿革、姓字名號、科舉制度、歷代官制、古代史書等六個專題;四年級第一學期又講授了《中國史學名著評論》課。劉先生講課面帶笑容,神采奕奕,聲音洪亮,語言流暢,旁征博引,談笑風生,條理清晰,板書秀美。本來所講內(nèi)容較為枯燥,但我們都深深為先生淵博的學識和學者的風范所折服,為先生生動的舉例和幽默的語言所感染,聽得津津有味,忘記了時間,總覺得一節(jié)課過得太快了。畢業(yè)多年后同學們相聚,談起劉先生的課,還都印象深刻,如同昨日。

劉先生除先后在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授課外,還應(yīng)邀到北京大學、復(fù)旦大學、蘇州大學、云南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校講學,受業(yè)弟子遍及全國,可謂桃李滿天下。對這些學生不分校內(nèi)校外、畢業(yè)前后,她都幫助提攜,不遺馀力。

我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包頭師院歷史系,擔任《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的教學工作。此課須有深厚的史學史、文化史、歷史文獻學和古代漢語的功底方能勝任,難度較大,故向劉先生請教。先生回信指出:“這個課,對學歷史的同學來說,是很重要的基礎(chǔ)課,學好此課,對將來學哪段歷史都很重要,尤其對歷史文獻或史學史關(guān)系重大?!苯虒艺J真鉆研,搞好教學,并先后三次復(fù)信,對教學方法和主要參考書作了具體指教.使我較快地適應(yīng)了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提煉教學體會,寫了四十多篇評論歷史要籍的短文在報刊發(fā)表,其間將部分文章寄劉先生審閱,先生回信對拙文給予肯定:文章“短小精練,極得要旨,選題面廣,為同等書所未選者也不少”。并鼓勵道:“望繼續(xù)寫下去,一方面可以幫助別人,另一方面,通過寫作必然可以提高自己,有助于深入研究?!?990年我跟隨先生訪學,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打算以“焦竑研究”作為課題.先生盡管有許多需要助手協(xié)助的研究工作,但仍然毫不遲疑地支持我的選擇,并指出:“焦竑是明代學者,著書多,藏書富,校書不少。他除去思想上有引佛入儒主張,希望調(diào)和儒釋這一思想特色外,并在經(jīng)學、文學、史學、哲學諸多方面都有著述和成就,但過去對他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尚少,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得到先生的首肯,我增強了信心,先后完成了多篇研究焦竑著作的論文。其中最初的兩篇,先生作了字斟句酌的修改,使我獲益匪淺。二十多年來,我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績,是與先生始終一貫的幫助和鞭策分不開的,特別是先生“為師憂道不憂貧”的精神,時時警策我為人做事。

劉先生不僅對學生在學業(yè)上嚴格要求,而且在生活上也關(guān)心體貼,無微不至。學兄張立生曾撰寫《資忠履信以進德,修辭立誠以居業(yè)——懷念導師劉乃和先生》一文,其中談道:1983年他師從劉先生讀研究生,為方便到劉先生家問學(其時劉先生住在校外),需買一輛自行車,但囊中羞澀,是劉先生為他補上車款缺額,才“購買了第一部個人的自行車”。對身邊的學生如此,對其他求教者劉先生也是滿腔熱情。江西省樂平市委副書記黃輝富在“洪皓、馬端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與劉先生相識,之后每有文章都寄劉先生過目。劉先生看后,“除針對文章說一些鼓勵鞭策或商榷性的意見外,還把文中的錯別字、錯別標點符號列成表,第幾頁第幾行,一個個標得清清楚楚,再寄回來”。他深有感慨地說:“這種誨人不倦、嚴謹細致的長者兼學者風范,實在令我敬佩不已。”(黃輝富《悼劉乃和先生》)

由于劉先生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就連一些著名學者也尊她為師。上海大學來可泓教授曾撰《緬懷劉乃和先生》一文,其中談道:“她是陳垣先生的及門弟子,我是陳垣先生的長公子樂素先生的弟子,在學術(shù)上均屬陳垣體系,有較多的共同語言。特別是同在文獻會活動,先生的道德文章,負責精神,更令我敬慕。我尊她為師,向她學做人為文;但她卻以我為友,不倦教誨和鼓勵。”文中還記了一件劉先生為來先生改詩的事:

1997年杭州大學百年校慶,我寫了一首賀詩,詩曰:“梅花迎春百度開,蜂蝶鶯燕紛飛來。為我中華釀佳蜜,撒在大地化良才。”事先寄給劉先生審閱。劉先生為我指出:“從仄起而論,此詩有十三字平仄不合,但其中一、三可不論,因此‘梅’、‘為’、‘中’、‘鶯’、‘大’可不改,其馀八個字必改?!庇谑窃诓桓脑獾那闆r下,字斟句酌,改成“梅花迎春百度開,蜂蝶鶯燕遠飛來。年年釀得甘芳蜜,撒向人間育俊才?!笔刮业靡娣藴\。

這件事不僅說明劉先生熟悉韻律,精于詩法,而且反映了劉先生誨人不倦的高尚品質(zhì)和師德風范。

每逢新年,海內(nèi)外的上百張賀年卡就如雪片般飛進劉先生的補拙書屋,僅此亦可說明,劉先生令人嘆服的學者風范,贏得了廣大學子的尊敬和愛戴。

簡樸生活——高尚的情操

劉先生長于詩詞,常有感而發(fā),作詩抒懷。在年逾古稀之后,曾有一首《生辰自詠》登在《中國老年報》上,詩云:

獨茗獨坐,獨起獨臥,獨行獨止,獨憂獨樂。人生過隙白駒,轉(zhuǎn)眼七十已過。忙忙碌碌半生,賺得孑然一個。三餐因陋就簡,穿著縫補舊破。有時引吭高歌,有時賦詩吟哦。有時滿座高朋,有時孤單寂寞。有時埋首撰著,有時挑燈備課。對坐四壁圖書,興來揮毫翰墨。千里求師來訪,仍然登壇授課。廿載腰腿疼痛,運轉(zhuǎn)尚超負荷。雖說精力漸衰,且喜勤而不惰。待人接物以誠,辦事言而必諾。際遇風風雨雨,工作有成有挫。八寶山頭已近,莫作匆匆過客。珍惜桑榆晚景,豈能白白度過。

這是劉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既說明日常生活的簡單質(zhì)樸,也可看出先生胸懷的豁達大度。

劉先生對物資生活一直“因陋就簡”,無所追求。1986年以前,先生住在北京西城區(qū)能仁胡同36號,我曾經(jīng)去過一次,條件十分簡陋。師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汝啟和教授曾撰文記述:“先生住的是四合院西北角的兩間小平房,房子年久失修,夏天常漏雨,而屋子里最多的‘擺設(shè)’就是排滿了書的書架。每逢雨季,這些書架便都披上了‘雨衣’——各色各樣的塑料布,屋子里的潮濕程度也可想而知了。先生的膝部、腰間有嚴重的骨質(zhì)增生.每到這種時候,疼痛就會加劇。冬天就更不好過了:屋子里只有一個蜂窩煤爐子,紙糊的頂棚在寒風中發(fā)抖,玻璃窗上方既不是方磚,也不是木板,而只是一層薄薄的紙,屋里的溫度常在十攝氏度以下。生活條件如此艱苦,先生的臉上卻從未出現(xiàn)過愁容,每次見到她,都是正埋頭于一大堆線裝書和稿紙中。談起學問,先生的話語帶著我在上下幾千年馳騁,小屋里常?;厥幤鹚抢世实男β??!?汝啟和《永恒的微笑——追憶劉先生的生活片段》)1986年,劉先生搬入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nèi),住進了樓房,條件改善了許多。但三居室的房屋,除了放床處外,沿墻擺放的全是老式的書柜和書架,既沒有豪華的家具,也沒有時髦的擺設(shè)。至于飲食穿著更是簡單。一日三餐,只吃三四兩糧食,青菜豆腐是看家菜,而且往往是做一頓吃一天,上頓剩下的下頓熱熱再吃。衣服很少更新,往往一穿就是十年八年,毛衣袖子上的補丁連成了片,“穿著縫補舊破”一點也不夸張。如此簡陋清苦的生活,而工作負擔又十分繁重,生命在高度超負荷運動,可劉先生仍然是無怨無悔,笑口常開。這充分顯示了先生胸懷坦蕩、樂觀豁達的高尚情操。

哲人其萎,薪盡火傳,吾儕后繼的“為師”者自己,將以劉先生為榜樣,繼承和發(fā)揚先生不朽的精神,沿著先師的道路繼續(x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