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莊村隸屬萊城區(qū)張家洼街道辦事處,位于萊城西北10公里處,地處平原。東依港里河,西面是開闊的平原,與陶鎮(zhèn)村遙遙相對,南面是郭家鎮(zhèn),北面是鄒高莊。張高莊村耕地1500畝,村民460戶,1414口人。

中文名

張高莊村

地理位置

萊城西北10公里處

人口

1414口人

所屬地區(qū)

萊城區(qū)

耕地面積

1500畝

村名由來

據《張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張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地勢較高,冠以姓氏,曾名張家高莊,后簡稱張高莊。

歷史沿革

張高莊,張姓人口最多。亓姓居第二位。此外,還有李、呂、魏、車、趙、景、劉、鄭、于等9個姓氏。歷史上張高莊各姓氏之間相互聯姻,團結互助,非常和睦。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鎮(zhèn)里?!埣腋咔f?!苯▏昂螅瑥埜咔f隸屬口鎮(zhèn)區(qū);1958年隸屬口鎮(zhèn)人民公社;1984年至1985年,隸屬口鎮(zhèn)辦事處王樓鄉(xiāng);1985年9月劃歸張家洼鎮(zhèn)管轄(現張家洼鎮(zhèn)改稱張家洼街道辦事處)。

據傳說,清末戰(zhàn)亂頻仍,盜賊蜂起,民不聊生,村民于村東、村西分別建關帝廟一座,內供關帝神像,以求庇佑。西關帝廟在解放初期因長年失修自毀,東關帝廟于“破四舊”時拆除。在張高莊村東北角,鄒高莊村南,原有土地廟一座,由張高莊、鄒高莊和山頭店三村共建。三個村子里死了人,都要到土地廟“潑湯”。土地廟已于解放初期拆除,不留任何痕跡,但現在村內死了人,仍然到土地廟舊址“潑湯”。這一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張高莊村歷屆村委重視水利建設。1980年后的幾年,大旱,雪野水庫蓄水不足,不能滿足農業(yè)灌溉需要。在經過連年的旱災后,張高莊村委自籌資金近6萬元,鋪地下管道400多米,建成北泉揚水站,北泉揚水站灌溉面積達600多畝,使原來“靠天吃飯”的嶺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wěn)產高產田。去年村里又在村北打大口井一眼,鋪地下管道2000多米,建成“富源”揚水工程,至此,張高莊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水澆。

張高莊歷史上是一個窮村,從民國初年到3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因生活所迫而闖關東的就有30多戶,近百口人。這些闖關東的人散居東北各地。

解放前,張高莊村民也從事一些商業(yè)活動。由亓姓先后建起的酒店,油坊,四鄉(xiāng)聞名。也有些人在外村經商,張河清在口鎮(zhèn)北街開的酒店“志興城”,張同街在方下開的饃饃房,就有一定的知名度。

張高莊村民歷來重視教育,早在30年代初,張高莊便與鄒高莊聯合在張高莊村北建一所初級小學。解放后,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學條件越來越好。特別是1983年校改,村里投資4萬多元,推倒所有土坯房,建磚石結構教室12間,并全部換成木質課桌凳,教學條件得以根本改善?,F在與郭家鎮(zhèn)合班并校后,原張高莊小學,改為張高莊與郭家鎮(zhèn)兩村幼兒園。“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計有30余人考取大學。

解放前,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平日比較貧乏,但一到逢年過節(jié),村里便熱鬧起來。男女老少都到街上來,敲鑼、打鼓、踩高蹺、扭秧歌……更有一幫戲迷,找一個寬敞處,搬下幾條凳子吹拉彈唱,自娛自樂……。文革期間,村里以亓法水、張期實等人為首,曾成立文藝宣傳隊,冬天農閑時節(jié),排練節(jié)目,春節(jié)后在本村和鄰村演出,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村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有一定影響。

張高莊村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抗戰(zhàn)初期,村里就發(fā)展了33個黨員,建立黨支部,并有張錫同、張柱清、亓法利、張汝贊、張景清、張廷樹等30多人參加了抗日隊伍。村里還成立了民兵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反掃蕩,打擾亂、破壞公路、割電線……張高莊村民在抗擊日寇的斗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大動參”時期,村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先后有亓法仁,張和、李志篤等20多人踴躍報名參軍,南下作戰(zhàn)。張高莊村民還在人力物力上積極支援前線,村里組織婦女納軍鞋,做軍衣,積極交售軍糧,更有張期俊、張萬祥等多人隨部隊南下,推小車、抬擔架、救傷員、運彈藥……。在埋葬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張高莊村民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和平建設時期,張高莊村更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祖國的各項建設事業(yè)中。1955年-1957年,張高莊村民響應國家“開發(fā)東北“的號召,計有景業(yè)圣、亓文武等51人到東北邊疆地區(qū)安家落戶,開荒種地。

相傳,張高莊西泉以西的6百多畝嶺地,原先高低不平,荒草滿地,經張高莊先民世代墾殖,方能種植谷物。但由于地勢西高東低,落差較大,水土流失嚴重,故一直非常貧瘠。70年代張高莊村民深翻整平土地,把600多畝嶺地改造成高標準的梯田,解放初期,他們還在西泉兩旁植楊樹上千株。

發(fā)展現狀

張高莊的養(yǎng)雞業(yè)起步早,規(guī)模大。早在1982年,村民張廷才便利用原張高莊三隊飼養(yǎng)處的房舍,養(yǎng)雞4000余只,從而帶動起張高莊村的養(yǎng)雞業(yè)?,F在,數千只規(guī)模的養(yǎng)雞戶達十幾家。近幾年,亓守忠、亓守奎、亓玉華、張正峰等十幾戶建起養(yǎng)豬場,進行規(guī)模養(yǎng)殖,每茬上豬百余頭,每戶年出欄量三四百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1990年前后,養(yǎng)蠶戶也達到近百家,每家一般有一兩畝桑地。

近幾年,村民的商品經濟意識逐漸增強,為增加收入,村民自覺地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姜、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結構的變化,給村民帶來了較大的收益。近幾年,磚瓦房漸多,特別是近年新村規(guī)劃出臺后,村民紛紛爭蓋居民樓,現已建起居民樓20多座,形成居民樓一條街,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現在張高莊的土地已劃為黃淮海經濟開發(fā)區(qū),農田林網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張高莊村會有十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