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研究機是探索飛行領域中可能產(chǎn)生的新問題和評價或檢驗新技術的效果而專門研制或改裝的航空器。

外文名

experimental and research aircraft

特點

新布局、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

正文

為探索飛行領域中可能產(chǎn)生的新問題和評價或檢驗新技術的效果而專門研制或改裝的航空器。飛行速度和高度范圍的不斷擴大使許多新問題難以在地面用模擬試驗和理論分析的方法預先發(fā)現(xiàn)。為提高航空器性能而采用的新技術(新布局、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和裝備新的發(fā)動機往往比較復雜,多項新技術的綜合效果有時也難以作理論上的估計。為了減少風險和保證航空器研制順利,試驗研究機常常是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了探索超音速和跨音速飛行的奧秘,尋找適合超音速飛行的飛機外形,美國開始研制一系列試驗研究機,其中火箭研究機X-1于1947年在平飛中突破了“音障”(馬赫數(shù)達1.015),在以后的一系列試驗研究機上又研究了無尾三角翼飛機布局、后掠機翼和變后掠機翼的方案以及垂直起落飛機方案等。美國在50年代末期建造的高速有人駕駛的火箭研究機X-15(見彩圖),飛行速度可達6.7倍音速,最大飛行高度可達107.9公里。它用于研究在高超音速飛行時駕駛員的生理反應、氣動力加熱和摩擦對結構的影響以及由大氣層外重返大氣層的飛行問題。

試驗研究機

專門建造的試驗研究機構造復雜,多屬單件生產(chǎn),造價昂貴。為降低費用,后來采取現(xiàn)有飛機局部改裝的辦法,如利用B-66轟炸機 改裝的附面層控制研究機X-21、用F-111改裝的超臨界機翼驗證機等。試驗研究機的另一發(fā)展趨勢是采用縮小比例的遙控飛行器。在F-15飛機研制過程中,就曾用3/8縮比的遙控模型研究飛機的尾旋特性和改出的方法。在下一代高機動戰(zhàn)斗機的布局方案探索中,使用了遙控研究機,驗證各種新技術的綜合效果。它由母機帶到高空發(fā)射,然后由地面駕駛員實現(xiàn)遙控飛行和著陸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