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 8~10 mm,翅展18~22 mm,觸角絲狀;雄蛾體長 7~9mm,翅展 16~22 mm,觸角羽毛狀。頭部灰色,復(fù)眼大,黑色;胸部背面有幾束灰黑色長毛,腹部被有細長毛。前扭灰褐色,有5條明顯的黑色橫級,后翅暗灰褐色。
卵淡黃色,質(zhì)軟,橢圓形。
幼蟲身體扁平,胸部最寬,腹部往后逐漸變細。剛孵化的幼蟲白色,體長1.2—1.6 mm;老熟幼蟲 15—18 mm,胸部最寬處 5 mm;頭小,黑褐色,體背褐色或深黃色,上有1個近“工”字形的黑褐色斑紋;在背面4一9技刺間,枝刺的前后各有2個黑色斑點,腹末也有2個;腹面白色,在背線兩旁及體例各有10個技刺,背上校刺著生黃色刺毛,刺毛末端有的是黑色;體例枝刺的顏色,第一、二為黃色,第三、八為黑色,其余為白色。
蛹黃綠色,除翅外,其余附肢白色。
繭堅硬,褐色。長 8—9 mm,寬 6 mm,蛹殼上有黃色毒毛。
生物特性
在廣西南部1年發(fā)生3代,以幼蟲在葉背面越冬。第一代發(fā)生在5一8月,第二代8-10月,越冬代11月至翌年5月。成蟲白天喜棲息在陰涼的灌木叢中,晚上活躍,有趨光性。羽化和交尾以19一沉?xí)r為朱羽化后第二天傍晚開始交尾,交尾歷時 20—30分鐘。交尾后次日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量為50-150粒。成蟲壽命4-7天。剛孵化的幼蟲只取食葉表皮,把葉咬成透明的小洞,隨著蟲齡的增長,最后把葉片吃光,再向其他地方轉(zhuǎn)移?;记耙惶焱V谷∈?,爬到樹根上方及附近的枯枝落葉層中化蛹?;紩r,蟲體逐漸變紅,其中背面變成紫紅色,腹面變成桃紅色,身體逐步卷縮,并吐棕黃色的絲和分泌粘液,粘結(jié)成繭。蛹期:越冬代用一32天,給了代 16—18天,第二代 13-18天。成蟲羽化前,蛹活動劇烈,羽化后成蟲將英咬開一個圓蓋鉆出。越冬幼蟲以南坡及西南坡為多。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1)處理幼蟲多種刺蛾如麗綠刺蛾、漫綠刺蛾、縱帶球須刺蛾等的幼齡幼蟲多群集取食,被害葉顯現(xiàn)白色或半透明斑塊等,甚易發(fā)現(xiàn)。此時斑塊附近常棲有大量幼蟲,及時摘除帶蟲枝、葉,加以處理,效果明顯。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蟲常沿樹干下行至于基或地面結(jié)繭,可采取樹干綁草等方法及時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蟲繭刺蛾越冬代苗期長達7個月以上。此時農(nóng)、林作業(yè)較空閑,可根據(jù)不同刺蛾蟲種越冬場所之異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蟲繭。燭革可集中用紗網(wǎng)緊扣,使害蟲天敵羽化外出。為免受繭上毒毛之害,可將繭埋在30cm深土坑內(nèi),踩實埋死)。
燈光誘殺大部分刺蛾成蟲具較強的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期于19-21時用燈光誘殺。
化學(xué)防治制蛾幼齡幼蟲對藥劑敏感,一般觸殺劑均可奏效。例如,90%敵百蟲晶體8000信液對縱帶球須利蛾,1500倍液對黃刺蛾;1000倍液對竊達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姹刺蛾;80%敵敵畏乳油 2000信波對縱帶球須刺蛾, 1000倍液對棗刺蛾、揭邊緣刺蛾、白痣姹刺蛾;50%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對球須縱帶刺蛾及黑眉刺蛾;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對揭邊緣刺蛾,5000倍液對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冊倍液對黑眉刺蛾均很有效。此外,也可用 50%殺螟松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50%對硫磷乳油、 25%亞胺硫磷乳油 1500—2000倍液、 2.5%敵百蟲粉劑及 3%西維因粉劑進行防治。
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敵較多,例如已發(fā)現(xiàn)黃刺蛾的寄生性天敵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廣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壯刺蛾寄蠅和一種絨英蜂(學(xué)名待查)。縱帶球須刺蛾,麗綠刺蛾,黃緣級刺蛾卵的天敵有赤眼蜂 Thehmpmma sp.;刺蛾幼蟲的天敵有白僵菌、青蟲菌、枝型多角體病毒,均應(yīng)注意保護利用。在天敵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 X 10’個/ml濃度的縱帶球須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該蟲,效果達 100%;將患此病幼蟲引入非發(fā)病區(qū),可使非發(fā)病區(qū)幼蟲發(fā)病在90%以上;將感病幼蟲(含繭)粉碎,于水中浸泡 24小時、離心 10分鐘,以租提液 20億 PIB/ml的黃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稀釋1000倍液噴殺3—4齡幼蟲,效果達76.8-98%。上海青蜂是黃刺蛾常見天敵,江蘇清江市苗圃,應(yīng)用刺蛾繭保護器將采下的蟲繭放入其中,使羽化后青蜂飛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達 26%,第二年達 64%,第三年達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