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刺果藤(拉丁學(xué)名:Byttneria pilosa),木質(zhì)纏繞藤本,小枝干時(shí)深褐色,初被星狀毛,后幾無毛。產(chǎn)于云南南部的勐海和西南部的耿馬,生于海拔550—1000米的雜木林緣。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均有。

中文名

粗毛刺果藤

亞綱

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植物界

刺果藤族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拉丁學(xué)名

Byttneria pilosa

錦葵目(Malvales)

梧桐科(Sterculiaceae)

刺果藤屬(Byttneria)

粗毛刺果藤

命名者及年代

Roxb.

分布區(qū)域

云南

所屬卷

:Byttneria Loefl. Buettneria L.

所屬科

:Sterculiaceae

中文名

:粗毛刺果藤

文獻(xiàn)來源

:Byttneria pilosa Roxb.(1832); Mast in Hook. f. (1874); Gagnep. in Lecomte(1911); Craib(1920).

描述字段

:木質(zhì)纏繞藤本,小枝干時(shí)深褐色,初被星狀毛,后幾無毛。葉圓形或心形,長14—24厘米,寬13—21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并有基生脈7條,邊緣有粗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尤于背面為甚;葉柄長12—15厘米,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毫米,早落。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腋生,花數(shù)不多;花梗柔弱,長約2.5毫米;萼片5枚,長3毫米、外面有毛,內(nèi)面無毛;花瓣5片,凹陷,4裂,裂片鈍形;具藥的雄蕊5個(gè),與花瓣對生;退化雄蕊5個(gè),下面連合,長1.5毫米;子房圓球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圓球形,黃色而略帶紅色,密被有分枝的錐尖狀軟刺,直徑約2厘米,刺長4—6毫米。種子卵形,長5毫米,黃色并具褐色斑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