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崗遺址,位于河南省淅川縣城南的下王崗村丹江南岸。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1971~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發(fā)掘。該遺址對新石器文化研究很有價值。

中文名

下王崗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淅川縣城南的下王崗村丹江南岸

面積

四千多平方米

位于

河南省淅川縣

出土文物

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從下到上初步分為5期。早一期仰韶文化層,石器分打制和磨制兩種,陶器多紅色素面,器形以鼎、罐、缽、壺為主,具有仰韶文化早期特征。有一些單人仰身直肢葬土坑墓。早二期的仰韶文化遺存中,灰陶和棕色陶較多,素面為主,有紅衣黑彩、灰衣紅彩和白衣彩陶。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一處以二次遷葬墓為主的大片墓地,多為埋2~6人的合葬墓,部分墓內陶器多系明器。

中期為屈家?guī)X文化層,發(fā)掘出成排房門向南的雙間式房基,殘存有墻壁、柱洞、火燒地坪和鋪席痕跡。晚一期文化的陶器中,包含有一些龍山文化的因素。晚二期是具有明顯地方特點的龍山文化遺存,陶器多呈灰黑色,以飾籃紋、方格紋和繩紋為主,常見器形有鼎、罐、甕、豆、鬶與盉形器。發(fā)現(xiàn)一些成人墓和兒童甕棺葬,有的陶甕形制之大是罕見的。

商代文化遺存的陶器,近似二里頭文化晚期,以飾印繩紋和間飾弦紋、附加堆紋與雞冠形雙耳的灰陶器為主,器形有鼎、罐、大口尊、甑、甕、豆、缸等。西周文化遺存中的陶器有鬲、罐、盆、豆,器表多飾粗繩紋,其中一件滿飾壓印暗紋的精致高柄黑陶杯,為他處西周遺址中所少見。

歷史意義

因地處長江支流與黃河支流之間,對于研究中國南北新石器文化的分布、地域特點及相互關系,具有較重要的意義。下王崗遺址的發(fā)掘,進一步證實了當?shù)匮錾匚幕?、屈家?guī)X文化與龍山文化三者的早晚關系。早二期大批二次遷葬墓和中期成排雙間式房基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丹江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報告發(fā)布

2020年11月29日,《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fā)掘報告》首次發(fā)布。近百位業(yè)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shù)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