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原因
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據(jù)考證,丁村民宅,最早的建于明代 萬歷二十 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國年間,歷時近四百年。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有40余座。
分布特點
丁村民宅
民宅群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組。由于宗族的繁衍發(fā)展,反映在院群座落上的時代差異特別明顯。這四大群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觀音堂為領首,以丁字小街為經(jīng)緯,分落于北南西三方。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氣派講究,橫徑曲巷,院院貫通,連接巧妙,在建筑的時代風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為主,中院為清代雍乾朝者為多,南院則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為乾嘉時所筑。這些建筑突出的特點是注重裝飾,在建筑的各個部位,大多有木、石、磚雕,尤其是木雕,舉目皆是。浮雕裝飾
在斗拱、雀替、博風板、欄額、門楣、窗欞、影壁、匾額上,無處不點綴著雕品,就連柱礎、階石和小小門墩兒 上,都裝飾得美觀大方。
那些琳瑯滿目的浮雕、陰雕、陽雕;人物、鳥獸、花草、靜物;單幅雕、組雕、連環(huán)雕,都巧奇天工。反映民間故事的《司馬光打缸》、《鷸蚌相爭》;顯示忠孝節(jié)義的傳統(tǒng)戲曲《單刀赴會》;愿吉祥如意的《龍鳳呈祥》、《鹿鶴同春》、《五福臨門》、《百壽圖》;鼓舞人們意志的《松竹梅》、《春蘭秋菊》以及表現(xiàn)民俗的《鬧社火》等雕刻,無一不是構圖縝密,玲瓏剔透,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著錦繡和光輝。
建筑意義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作為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標本,其歷史年代跨度 大,是中國珍貴的古代民俗“活化石”。歷史
丁村民宅前后經(jīng)歷了四百年的歷史,得以保存到如今之程,真是難能可貴。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個因素:其一,丁村地處汾河河谷,丘陵縱貫,交通不便,較為閉塞,因此兵災匪禍很少,即使在抗戰(zhàn)時期,也沒有一座被燒毀。其二,丁氏家族為了維系其封建家族的統(tǒng)治,在財產(chǎn)繼承和占居的方法、分配上有一套特殊的辦法,即“調(diào)角分房法”。只能占用,不能拆除。就“土改”時分房也是依照這一傳統(tǒng)的分配方法;其三,在“文革”破“四舊”時,丁村人對其祖業(yè)嚴加保護,除極少部分破壞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丁村民宅作為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標本,其歷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別致
丁村民宅
,風格各異,且價值意義是多元體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實用性較完備,反映了晉南地區(qū)漢民族的心理、愛好、信仰、風尚和習俗及情操,它是研究傳統(tǒng)建筑民俗的珍貴標本;從建筑藝術角度上講,它采眾家之長,適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磚雕、石刻表現(xiàn)在建筑構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內(nèi)容豐富多彩。從生活到禮法,寓意深刻;從戲曲到社火,華而樸實;從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為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1985年,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陸續(xù)拔??钤谶@里籌建了反映我國漢民族民俗風情的第一座民俗博物館,并將民宅作為民俗博物館的館地和內(nèi)容之一。它不僅反映了黃河流域淳厚的民俗,而且顯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是察古證今、以今索古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布局
民宅布局由北、中、南三片院落組成,北部13座院落,中部11座院落,南部9座院落。興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的有7座,清代作過部分補葺和擴建。清代興建的有26座,其中康熙年間(1662~1722)3座,雍正年間(1723~1735)4座,乾隆年間(1736~1795)8座,道光年間(1821~1850)2座,咸豐年間(1851~1861)4座,清末5座。民宅庭院設置,沿襲著中國漢唐以來的四合院布局,即門廡、倒座、東西廂房、正堂;
丁村民宅
有的分前后兩院,中置過廳相隔。明代院落門樓多設在庭院東南角,門內(nèi)筑影壁,入門后折向左行即進入院內(nèi)。清代院落較窄,在南隅當心辟門者為多,或者門前設巷道,入夾巷至院墻當心建門廡,還有的于兩側建旁院。中國習俗中有以北為上的說法,故民宅中多以北房為正堂(或上房)。面寬有三間或五間之分,或為正房三間,左右耳房各一,耳房略小,部位微偏其后。正堂高度有單層和兩層樓閣之別。有的前檐設廊,有的樓上有前廊,依廊柱置鉤欄圍護。屋頂多為懸山式或硬山式兩種,筒板布瓦覆蓋。明代正堂裝修多為隔扇,無窗,欞花圖案秀美,刻工纖巧。清代裝修有隔扇和板門兩種,欞花較明代程式化,板門多用角葉包裹,鐵釘滿布,風格截然不同。東西配房,每列三間、四間不等,懸山式,有2層,也有單層在梁上架天花板存放食品物資的。梁外端略作裝飾,開間設華板墊托。屋內(nèi)前后間當心筑隔墻,致配房分成兩屋,前檐于隔墻兩側設門,次間安方格窗。
倒座即四合院南房,多是五開間,懸山式或硬山式兩種。8號院向內(nèi)突出抱廈一間,裝木壁板形若屏風,氣勢更為莊重。門窗設置靈活,隨使用需要而變動。若兩進院落者當心橫置過廳一列,高大壯麗,與正房近同,面寬三間、四間、五間不等,前后檐裝隔扇,室內(nèi)無間隔墻,是居人待客、飲宴等活動的場所。
民宅梁架簡潔,抬梁式,用三架梁或五架梁一道承重,上置繳背、脊瓜柱、大叉手托負脊桁和檐桁。前檐設廊廡者加施單步梁。明代堂屋舉架較平緩,清代較陡峻。
藝術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中的各種木雕、石雕和磚雕豐富多彩,僅隔扇欞花圖案就達60多種,柱礎雕刻近50種。屋檐下額枋、墊板、雀替、檐桁等處有玲瓏剔透的雕刻圖案,如“鳳凰戲牡丹”、“司馬光破缸救友”、“喜上梅梢”、“麒麟送子”、“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漁樵耕讀”、“百獸圖”、戲劇故事等,題材豐富,工藝高超,是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中的一批優(yōu)秀作品。丁村民宅除設立保護機構外,1978年建立丁村文化工作站,1984年大部民宅收歸國家所有,并逐年修繕保養(yǎng),嚴格保持它的原貌、原狀、原構。1985年設立丁村民俗博物館和舊石器陳列館。
家具
布置丁村民宅以四合院為主體格局,有單進、二進之分。一般布局為正廳、廂房、倒座、門樓,按陰陽五行置“坎宅巽門”。在這些宅院里,擺設著許多家具,床上地下、屋里屋外,隨處可見。在丁村民宅中,明式家具居多,但真正明代制作的不占大比例,大部分是清代做工、明代風格。家具的延用時間和民居的建造時代一致。
就丁村現(xiàn)存的家具而言,南方產(chǎn)的紅木類家具不多,絕大部分是北方的核桃木、楸木、榆木、
丁村民宅
青杠木等本地材質(zhì)。家具的風格以結實耐用為主,用材比較粗獷,卯榫單一,但結合嚴密,不用加楔。除箱柜之外,基本是素面的本色,體現(xiàn)了北方黃土地區(qū)實用、樸素、簡練的家具風格,也有人稱之為“晉作家具”。裝飾家具的裝飾可分為:1、披麻上灰做底描金,底分紅黑兩種,描金內(nèi)容以戲劇人物和山水亭臺居多;
2、大漆,這種家具以黑色大漆衣柜為主,桌凳次之;
3、浮雕,多在家具的靠背、花牙子處使用,內(nèi)容以纏枝花紋和吉祥圖案居多,不占家具裝飾的主流。
家具的分類雖然不脫箱柜幾案桌椅板凳之類,但將之以陳設方式分類,更加可以體現(xiàn)他的民俗功用:
1、廳堂陳設以官帽椅、八仙桌、條幾、桌屏、條凳為一組;
2、居室陳設以大小衣柜、衣架、穿衣鏡、柜桌、靠背椅為一組;
3、由于丁村人住土炕,所以在炕上另有小方桌、小幾,以備放衣物或吃飯之用。
其他尚有書柜、木床、盆架等,為數(shù)不多,各隨其所,不占主流。
丁村民宅
丁村的家具雖然簡單而單一,但功用齊全,分工明確:柜有大小,桌有方圓,凳有高低,幾分長短,牢固大方,耐用耐看,各安其所,實用方便。旅游攻略
臨汾市位于山西西南,古稱平陽,傳說中的“堯都平陽”即指此地。臨汾市共轄17個市、縣、區(qū),文化積演深厚,旅游景點眾多,交通方便,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縱貫南北,臨七公路、侯月鐵路也以此地為起點。臨汾市的知名旅游景點主要有:吉縣的壺口瀑布;市區(qū)的堯廟、姑射山;洪洞的大槐樹、蘇三監(jiān)獄、廣勝寺;蒲縣的東岳廟;隰縣的小西天;襄汾的丁村民居;霍州的霍州署衙、霍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