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潛志》共十四卷﹐金末劉祁撰。記述金朝史實的私家著作,祁字京叔﹐渾源(今屬山西)人﹐他早年隨祖父﹑父親游宦於金之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結識了不少名官顯宦和文人學士。金亡以後﹐回到故鄉(xiāng)﹐有感於“昔所與交游皆一代偉人﹐今雖物故﹐其言論﹑談笑想之猶在目。且其所聞所見可以勸戒規(guī)鑒者﹐不可使湮沒無傳”﹐於是寫作該書﹐意在“異時作史﹐亦或有取焉”。 該書前十卷﹐大抵即雜記其“昔所與交游”的言論與行跡。卷一至卷六為金代人物傳記,其中大多數(shù)皆是金代著名的文學家,如趙秉文、李純甫、雷淵、麻知幾、辛愿、李汾、楊云翼、馮壁等,共涉金末一百多位文人的事跡,是研究金代文學的重要資料。卷七至卷十雜記遺事,其中有金代文人對詩、文的評論,其評論范圍,包括北宋蘇軾、黃庭堅、南宋楊萬里,可以見到當時北方對南方文風的看法。此外,尚有作者對金代自明昌、承安以來至金末詩文風氣的演變的論述,有時黨懷英、辛棄疾等人軼事的記載。卷十一《錄大梁事》﹐專記元兵包圍開封始末。當時開封被圍,金兵屢敗,執(zhí)政者倉皇無計,末帝在宮中想自縊,并欲墜樓,為人所救。城內(nèi)百姓多餓死,甚至人相食。卷十二《錄崔立碑事》﹐專記金朝叛將崔立降蒙古及其被殺始末﹔同卷之《辯亡》﹐以親身感受﹐分析了金朝亡國的原因:金南渡后,宰執(zhí)往往無恢復之謀,上下皆以茍安為樂;朝廷近侍,諂諛成風,隱瞞災異和民間疾苦,遇事不肯明白表示可否,互相推諉,號“養(yǎng)相體”;宰執(zhí)用人,必先擇無鋒芒、軟熟易制者。曰“恐生事”足見當時官場的腐敗。最後卷十三﹑十四﹐多是發(fā)表個人感慨﹐并輯錄了他人投贈的詩作。其中論述金玉于糧食在平日和危難時不同價值,就很令人深思: 金銀珠玉,世人所甚貴,及遇兇年則不及菽粟,何哉?事有先后,勢有緩急也。平時富貴之家,求一珠玉犀象玩好器物,至發(fā)粟出帛,唯恐其不得,將以充其室夸耀于人以自樂者,皆是也。
壬辰歲,余在大梁時,城久被圍,公私乏食,米一升至銀二兩余,殍死者相望。人視金銀如泥土,使用不計。士庶之家,出其平日珠玉玩好,妝具環(huán)佩,錦繡衣衾,日陳于天津橋市中,惟博鬻升合米豆,以救朝夕。 嘗記余家一毳袍,極致密鮮完,博米八斗,金釵易牛肉一肩,趣售也。以是知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誠知其本也。古人云:“薪如桂,米如珠”,豈虛言哉!
譯文:
金銀珠寶,世人都認為它的價值很高,但在戰(zhàn)亂之時卻不及糧食值錢。為什么?(因為)事情有先后順序,形勢有緩有急。在平常的時候富貴有錢的人家,為了得到一個珍寶玩物,愿意付出糧食與布帛,還唯恐得不到,把它放在家里用來向他人炫耀,來愉悅自己,都是如此。
壬午年,我在大梁時,城被圍困,公家和私家都缺少糧食,一升米賣到二兩多,被餓死的人到處都是。人們把金錢視為泥土,使用了不計其數(shù)的金錢。士人和普通百姓,拿出平時收藏的珠寶玉石衣服珠玉、漂亮的首飾衣服,每日放置于天津橋的市場中,只是為了換取一點糧食,來解決一時的饑餓。 曾經(jīng)記得,我家里的一件毳袍,極其漂亮,只換取了八斗米,金釵只換取一擔牛肉,多么有趣的買賣啊。因此(我們)知道圣明的君王重視五谷,輕視金玉(意動用法:以五谷為貴,以金玉為賤),的確(就能)知道它的根本。
古人說:“金錢如同桂木,糧食如同珠寶”,怎么會是沒有道理的虛言呢! ——付航譯注
劉祁的寫作態(tài)度十分嚴肅﹐“所傳不真及不見不聞者﹐皆不錄”﹐故為史家所重視。元人修《金史》多采用其著。如《金史》對金代兵制的批評﹐對金末近侍權重的批評﹐對南渡後宰執(zhí)的批評等﹐都取自劉著的議論。其他如李之純﹑趙秉文﹑王郁等人的傳記﹐也采用了劉著資料?!稓w潛志》共涉金末一百多位文人的事跡﹐特別是記金末諸事﹐與《金史》互有異同﹐可供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