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 吳三桂像
吳三桂(1612—1678年),字長伯,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高郵),成長于遼東(約為今遼寧),是明末清初的政治、軍事人物。
基本信息
身份
明朝遼東總兵、平西伯;清朝平西親王、平西大將軍;大周政權(quán)皇帝
吳三桂的一生可分為涇渭分明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明萬歷四十年至崇禎十七年(1612—1644年),吳三桂效力于明王朝,逐漸成長為遼東總兵,并和清軍展開了多次交鋒。 第二個階段為清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六年(1644—1659年),吳三桂迎接 清軍入關 ,被封為平西王,在清朝擊敗農(nóng)民軍及南明政權(quán)、鞏固對全國的統(tǒng)治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個階段為清順治十六年至 康熙 十二年(1659—1673年),吳三桂以親王之尊鎮(zhèn)守云南十數(shù)載,積累了強大的力量。 第四個階段為清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七年(1673—1678年),吳三桂降而復叛,以 反清復明 的旗號掀起“三藩之亂”,自封 周王 ,并于康熙十七年(1673年)登基稱帝,但不久后即病逝。 吳三桂的降清和反清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爭議。在主流認知上吳三桂被深深打上叛徒的烙??;但也有人對吳三桂的降清和復叛作出了冷靜的分析和一定程度的同情。
人物生平
出身行伍 吳三桂家族本定居于江南一帶的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后遷居遼東。其父 吳襄 乃是 明朝 武官,常年在遼東一帶為明王朝抵御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其繼母祖氏為鎮(zhèn)守遼東的明朝大將 祖大壽 的姊妹。 吳三桂出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自少為邊將”,每逢作戰(zhàn)必隨父親吳襄一道出擊,在軍事方面展現(xiàn)出了相當?shù)奶熨x,20歲時已經(jīng)是明朝的四品游擊。 由于吳三桂本人文武兼?zhèn)?、相貌堂堂,又以英勇果敢的?zhàn)斗作風見長,更兼 吳氏 與祖大壽、 洪承疇 (時任薊遼總督)等明朝政治軍事領域中的重要人物交情不淺, 崇禎 十二年(清 崇德 四年,1639年),經(jīng)洪承疇推薦,朝廷將戰(zhàn)功頗豐的吳三桂任命為遼東總兵官,負責 寧遠 (在今遼寧省鞍山市)地帶的軍事訓練 [在東任職時,吳三桂與清軍先后有過數(shù)次小規(guī)模的交鋒。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吳三桂與同為總兵的 曹變蛟 、 左光先 等人合作 ,在 松山 、杏山(在今遼寧省錦州市)等地三戰(zhàn)三捷。
大戰(zhàn)松山 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在長達一年的準備后,清軍合圍了明朝在遼東的軍事重鎮(zhèn)錦州(在今遼寧省錦州市),試圖逼降鎮(zhèn)守此地的祖大壽。明朝方面在十二月組織起以洪承疇為首、會同八鎮(zhèn)總兵、數(shù)量逾十萬的援軍,吳三桂亦在其中。 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以來,明清雙方在松山(在今遼寧省錦州市)附近展開一系列激烈的戰(zhàn)斗,吳三桂在兩軍首場接觸戰(zhàn)中拿下首功,助明軍取得松山和錦州之間的乳峰山陣地。
得知出師不利,清太宗皇太極很快親臨戰(zhàn)場,指揮清軍斷開明軍糧道,致使洪承疇等救援錦州的部隊亦被包圍。 八月下旬,洪承疇與各路總兵協(xié)商一致,決定突圍回撤。結(jié)果部分明軍不聽指揮連夜逃跑,導致明軍大亂,包括洪承疇在內(nèi)的大部分軍力未能成功突圍。吳三桂在混亂之中徑自率部逃出,同部分總兵僥幸脫身,但隨后又遭到清軍伏擊,吳三桂“僅以身免”,逃入寧遠城。
松山大戰(zhàn)中明軍損失極為慘重,洪承疇、曹變蛟等眾多得力干將被俘,隨后或投降或被殺;錦州祖大壽見援兵無望,亦開城投降;而吳三桂雖有臨陣脫逃之嫌,但明朝此時人才急缺,加之吳氏人脈深廣,吳三桂反而更受朝廷的重視,還曾在 武英殿 的宴飲中列席。 自松山逃回后,吳三桂退守寧遠(在今遼寧省鞍山市),繼續(xù)抵御清軍?;侍珮O對吳三桂頗為賞識、屢屢致書誘降,也多次令祖大壽等多名與之交情匪淺的降將寫信勸降,但吳三桂“猶豫未決”。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軍再度掀起戰(zhàn)事,將寧遠與山海關之間的眾多明軍據(jù)點悉數(shù)摧毀,寧遠徹底淪為一座孤城,吳三桂囿于雙方力量之懸殊,只能堅守城中。
倒向滿清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 李自成 在西安(今陜西西安)建立 大順政權(quán) ,明朝內(nèi)部的戰(zhàn)爭徹底失控。山窮水盡之下,崇禎帝于當年三月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令其放棄山海關外的領地,赴京勤王。 得到旨意后,吳三桂立刻糾集關外軍民五十萬人內(nèi)遷,但其并未率領精銳先行勤王,反而率軍殿后,并多有拖延時間之舉。結(jié)果未待吳三桂入京布防,李自成農(nóng)民軍已經(jīng)于三月十九日率先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而亡,史稱“甲申之變”。 明朝滅亡后,吳三桂面臨降順還是降清的抉擇。起初吳三桂及山海關周邊的大多數(shù)明朝將領均明顯傾向于效命李自成,并南下以圖與李自成會合。 隨著吳三桂的眾多親屬和愛妾被李自成一方 抓捕、拷打,吳三桂的核心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底,吳三桂突然決定與李自成決裂,并回師擊敗其他明朝降將,同年四月重新控制了山海關。后來吳襄及吳氏親屬被李自成處死。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下旬,吳三桂遣部將楊坤、郭云龍致信清朝攝政王多爾袞,開出金銀土地的價碼,以“亡國孤臣”的身份請求清朝出兵協(xié)助擊潰李自成等“流寇”,清朝方面迅速決定出兵。 四月二十一日,吳三桂率領遼東兵馬與行軍至山海關的大順軍大戰(zhàn)一場,勝負未分。二十二日,清軍入關,大舉加入戰(zhàn)局;吳三桂一方“以白布系肩為號”,和清軍一道大敗大順軍,李自成的主力被擊潰,明清歷史的走向就此改寫。 山海關大戰(zhàn) 結(jié)束后,吳三桂被清朝封為平西王,本人及部下將士均剃發(fā)。 在山海關受挫之后,李自成放棄北京,清廷下令吳三桂不許入京、隨滿清貴族 阿濟格 等人率軍追擊李自成。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吳三桂先是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追上李自成,大敗之;而后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取得一次大勝,李自成被迫敗走山西。
討平大順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 清世祖 順治帝遷入北京,封賞滿漢諸王。吳三桂被賜予平西王冊印,位列漢族諸王之首。 彼時南方消息混亂閉塞,偏安江南的南明弘光政權(quán)誤以為吳三桂借清軍擊敗李自成、收復了北京,加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并送去物資和封賞,吳三桂均沒有接受。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爾袞部署清軍兵分兩路夾擊西安,吳三桂在和碩英親王阿濟格一部隨同出征。 阿濟格部一路行進,“八戰(zhàn)皆捷”,但也因阿濟格擅自改變路線而錯過攻取西安的戰(zhàn)機。 順治 二年(1645年)正月,清軍兩部會師西安,吳三桂隨阿濟格轉(zhuǎn)戰(zhàn)河南追擊李自成,一路進擊至湖北和江西,剿除農(nóng)民軍二十余萬,最終全殲李自成主力,俘獲其手下大將 劉宗敏 、軍師 宋獻策 等重要人物。李自成亦死于非命。 在殲滅李自成勢力的過程中,吳三桂深受多爾袞的賞識。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阿濟格、吳三桂班師回京,朝廷加封后者為 親王 ,封賞之優(yōu)厚為阿濟格部之最(阿濟格因延誤時間而被降爵)。但加封之事在吳三桂的大力推辭下最終作罷。
戍衛(wèi)西北 結(jié)束對李自成農(nóng)民軍的討伐后,清廷一度安排吳三桂等遼東降將回歸故土坐鎮(zhèn)。在此期間,吳三桂為自己和部屬大量請求封賞,清廷無不應允 順治二年(1645年)十月,吳三桂為崇禎帝陵寢的修葺捐贈銀兩,并上奏為自己死于戰(zhàn)火的父母親人申請優(yōu)恤。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 孔有德 、 尚可喜 、 耿仲明 等漢族異姓王均已離開遼東重新投入戰(zhàn)場后,吳三桂接到朝廷的調(diào)令,命其“移鎮(zhèn) 漢中 ”;同年四月,吳三桂抵達京城,受順治帝接見、賜宴,而后前往陜西應對頻繁爆發(fā)的叛亂活動。 順治六年(1649年)二月, 明朝宗室 朱森滏自立為王、進犯 階州 (在今甘肅省隴南市),吳三桂果斷出擊,將之陣斬;四月,吳三桂又率軍大敗在陜西頗成氣候的起義軍首領王永強,收復大量失地;五月,吳三桂率軍進擊延安,王永強棄城而逃。在這些戰(zhàn)斗中,吳三桂表現(xiàn)甚為英勇,清廷特地下詔令其“不必身先士卒可也”。 在吳三桂等人的反復追剿下,到順治七年(1650年),陜西地帶的抵抗運動較之此前大為減少。 順治八年(1651年)四月,吳三桂上疏請求入京覲見,得到批準,并受到順治帝和朝廷極高規(guī)格的接待。
征戰(zhàn)西南 順治八年(1651年)九月,清廷再次調(diào)動吳三桂,命其前往四川剿殺以 張獻忠 殘部為主導力量的南明永歷政權(quán)。永歷政權(quán)在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均有分布,清廷兵分多路對其展開圍剿。 吳三桂入川后與 南明 將領 劉文秀 、 王復臣 等人鏖戰(zhàn)四個月,逐漸穩(wěn)定了四川的戰(zhàn)局,受到順治的褒獎。 但隨后清軍在廣西出師不利,致使永歷政權(quán)大舉增兵四川,進而導致吳三桂一度“屢戰(zhàn)不利”。順治九年(1652年)十月,吳三桂在保寧(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背水一戰(zhàn),率部親上戰(zhàn)陣,大敗劉文秀所部。 在四川兩年,吳三桂“率兵破嘉定州城,生擒偽總兵龍名揚,招降 烏思藏 大乘法王 、 大寶法王 及四川三州十六縣,擊敗偽撫南王劉文秀馬步兵,擒斬偽將軍王復臣、總兵王之俊等,獲金印及象、馬等物甚多”,戰(zhàn)功非常顯赫。 順治十年(1653年),吳氏與清朝皇室聯(lián)姻,吳三桂之子 吳應熊 迎娶了清太宗皇太極第十四女(后被封為 和碩恪純長公主 )。 順治十四年(1657年),永歷政權(quán)大將 孫可望 因南明內(nèi)訌而投降清朝,清廷很快部署兵力準備蕩平尚在南明控制之下的云南和貴州。同年臘月,吳三桂被加封為平西大將軍,統(tǒng)領一路兵馬南下四川、進攻貴州。 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來,吳三桂部深入西南山區(qū),一路艱苦跋涉、攻占城池、應付南明軍隊的襲擾,于當年五月與他路清軍成功會師。 此后,清軍逐漸穩(wěn)定住貴州、重慶等地的局勢。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清軍援兵到來,吳三桂等高級將領在楊老堡(在今貴州省福泉市)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兵分三路進軍云南。 一月,吳三桂率一路軍隊自遵義(在今貴州省遵義市)出師;十二月,吳三桂取道小路繞過 七星關 (在今貴州省畢節(jié)市),順利進入云南,并在 曲靖 (今云南省曲靖市)完成會師。 隨著清軍節(jié)節(jié)勝利,南明永歷帝被迫出逃避禍,吳三桂率部追擊,于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在磨盤山(在今云南省新平縣)中伏,以慘勝告終。事后多名清軍高級將領被追責,但吳三桂負有主要責任卻因“供答明悉”,沒有受到任何處分。 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清軍搜查永歷帝至三月,無果(永歷帝已前往 緬甸 ),吳三桂等人遂返回 昆明 。清軍對永歷政權(quán)的進攻,以南明一方的全面潰敗而告終。
坐鎮(zhèn)邊疆 由于云南地帶多方勢力混雜、治理困難,順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清廷決定令吳三桂“移鎮(zhèn)云南”,并于同年十月賦予其管理“該省文武官賢否、甄別舉劾、民間利病、因革輿除及兵馬錢糧一切事物”的權(quán)力,使吳三桂成為云南一省的實際統(tǒng)治者。清廷為穩(wěn)定云南,分配了大量的人員和物資。 在吳三桂的治理和行動下,南明勢力或主動歸降,或被清軍剿殺。
云貴結(jié)束大規(guī)模戰(zhàn)事后,云南駐扎了大量清軍,帶來甚為沉重的軍費負擔,朝廷上下屢有裁軍之意。為避免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吳三桂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上疏請兵請餉,請求出兵緬甸、擒殺永歷帝,這一提議得到清廷核心決策層的支持。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吳三桂通告緬甸方面交出永歷帝;而后吳三桂在邊境處陳兵十萬,并于當年十一月率軍進入緬甸境內(nèi);十二月,緬甸王交出永歷帝 朱由榔 ??滴踉辏?662年)六月,經(jīng)清廷批準,永歷帝被清軍用弓弦勒死,吳三桂因功被清廷封為親王,是為清廷最高一等的爵位。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同意要求云貴二省督撫“聽王節(jié)制”。 清廷授予吳三桂專事之權(quán)的本意在于使云南快速穩(wěn)定,但吳三桂在“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的方針下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逐漸成長為清王朝的一大隱患。 成為鎮(zhèn)守云南的平西王后,吳三桂一方面推行新制貨幣,確立經(jīng)濟秩序;一方面插手人事安排,任命了大量地方各級官僚;一方面整頓兵馬、適度裁軍,在云南布置軍事體系。 同時,吳三桂不斷向朝廷匯報云南的各種暴動及其被鎮(zhèn)壓的情況。自順治十六年(1659年)以來,有大量實際上已經(jīng)歸順清朝的 云南土司 、少數(shù)民族、南明將領“作亂”,給清廷留下了“滇土難收,滇局未結(jié)”的深刻印象。 在吳三桂治理云南的十數(shù)年間,改土歸流初步開展,社會秩序得以建立,邊境貿(mào)易重新開展,清廷在云南的統(tǒng)治確實在客觀上得到了鞏固。 但吳三桂成為了在云南裂土分疆的異姓王。政治上,吳三桂獨攬事權(quán),他推薦的流官人選優(yōu)先于吏部的任命,以致有官員中途折返的情況;經(jīng)濟上,吳三桂“莊佃三百六,鋪稅千萬兩”,給云南民眾帶來極其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還以各種借口向朝廷索要錢糧貨物,每年軍費亦近千萬兩;軍事上,吳三桂在云南坐擁數(shù)十萬兵力,并刻意制造邊境事端以抗拒朝廷裁軍;個人生活上,吳三桂極盡奢華,揮金如土,用銀兩買通滇省上下各級官僚。為把握住自己在云貴兩省的權(quán)力和地位,吳三桂可謂不遺余力。
降而復叛 清朝方面對吳三桂同樣存有戒備??滴醭跄?,朝廷對云南的軍事將領作出調(diào)動, 王輔臣 、 趙廷臣 等吳三桂的黨羽親信被調(diào)離,吳三桂的軍力也有所裁撤。此外,吳三桂同其他外藩一樣,將兒子吳應熊留京為質(zhì)。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吳三桂以眼疾為由上疏請求辭去總管云貴的權(quán)責,清廷一方面順水推舟地應允,一方面加封吳應熊以安撫吳三桂;同年九月,云貴總督 卞三元 等人上疏請求吳三桂重掌兩省大權(quán),清廷方面表示“遇有軍機,王自應料理”。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同為清軍入關時立下大功的漢族藩王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突然向朝廷請求“仍歸遼東,安插故土”,清廷很快批準并對其予以高度評價;同年七月,吳三桂出于迫不得已和試探朝廷的心態(tài),亦上疏請求撤藩。 但此時康熙帝已經(jīng)認定吳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制之可也”,遂下旨批準吳三桂撤藩并溫言撫慰、派專員赴云貴處理相關事宜。福建藩王 耿精忠 與吳三桂大致同時請求撤藩,康熙亦批準。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及其部將大感震驚。在身邊眾人的游說下,吳三桂遂與吳應麟、 吳國貴 等自己的子、婿、親信密謀起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蓄發(fā)、易服,殺云南巡撫 朱國治 ,扣留朝廷使臣,自封周王、號“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明年為周元年,正式宣布起兵反清、謀求重建明朝,“三藩之亂”就此開始。為鼓舞士氣,吳三桂特地前往永歷帝陵祭拜慟哭。 此后,吳三桂迅速控制云南全境,并重新組織新政權(quán)的軍政官僚體系,按察使 李興元 、云南知府高顯辰等少數(shù)官員不愿投降而被處死,絕大多數(shù)臣僚均倒向吳三桂一方。 十二月,吳三桂很快占領貴州,云貴總督 甘文焜 自殺。 清廷方面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得知吳三桂起兵的消息??滴醯酆芸熳鞒鲆郧G州(僅湖北省荊州市)為中心的戰(zhàn)略部署,停止福建、廣東的撤藩進程,并宣告吳三桂為“逆賊”、褫(chǐ)奪其爵位、羈押吳應熊(后來絞死)。 但清軍在湖北長期按兵不動,給吳三桂留出了鞏固陣地、擴大戰(zhàn)果的時機。 吳三桂一方進展順利,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湖南、四川全境亦落入?yún)侨鹗种?,廣西 孫延齡 (廣西將軍、定南王孔有德女婿)、福建耿精忠亦改旗易幟。 吳三桂寫信策反駐扎各地的舊部,眾多漢族平民、文臣、武將支持吳三桂的軍事行動,致使一系列針對清朝的叛變在全國各處爆發(fā)??滴跏辏?674年)臘月,吳三桂舊部、陜西提督王輔臣舉兵依附吳三桂;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廣東尚可喜之子 尚之信 受吳三桂脅迫,亦舉兵叛亂。
登基病逝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下半年以來, 三藩之亂 逐漸向有利于清廷的方向發(fā)展。廣西方面,孫延齡企圖投降,被吳三桂擒殺,隨后清軍開進,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基本平定廣西;福建方面,耿精忠與臺灣 鄭氏 政權(quán)相斗,清廷乘機進兵,耿精忠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投降;廣東方面,尚之信態(tài)度消極,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投降;陜西方面,王輔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大敗于清廷撫遠大將軍 圖海 ,遂投降;江西、浙江、甘肅等地爆發(fā)的叛亂也逐漸平息。 最激烈的湖南戰(zhàn)場中,吳三桂已經(jīng)飲馬長江,但犯下停止北上的重大戰(zhàn)略失誤,致使雙方以 岳州 (今湖南省岳陽市)和荊州為中心反復拉鋸,直至清軍在陜西等省份取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 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來,清軍自北、南、東三面包圍湖南,大舉進攻,在湖南東部和南部均取得顯著進展;此年湖南歉收,吳三桂方面糧食短缺,危機更甚。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內(nèi)外交困的吳三桂在部將的擁戴下決定登基稱帝以鼓舞士氣。當年三月十一日,吳三桂在 衡州 (今湖南省衡陽市)舉行登基儀式,國號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 吳三桂稱帝十分匆忙,所建宮殿來不及用上黃色瓦片,只能刷漆暫代;登基當日又遇上大風雨天氣 ,只能草草結(jié)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一病不起,“口不能張”;八月十七日,吳三桂在衡州結(jié)束了其富有戲劇性的一生。 吳三桂死后,其孫 吳世璠 被擁立為帝;但此時清軍已經(jīng)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滴醵辏?681年)冬,清軍收復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也被清朝平定。
軼事典故
孤軍救父 相傳在吳三桂少年時期,其父吳襄率軍數(shù)百人偵查戰(zhàn)況,遭遇數(shù)萬 后金 士兵圍攻。駐守城中的祖大壽見后金軍隊人多勢眾,堅決不允許出兵救援。吳三桂在祖大壽面前痛哭流涕,請求自率家丁出城救父,祖大壽勉強應允。 吳三桂果真帶領少量丁壯出城沖入后金軍隊陣中,奮力沖殺,自己的面部被敵人砍中。最后吳三桂奇跡 般帶著父親突圍而出,后金軍隊以為有詐,沒有追擊。帶人回城的吳三桂被祖大壽連連贊嘆。 明清史專家 李治亭 考證故事經(jīng)過和相關史實,認為此事應當發(fā)生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祖大壽入關應對皇太極進兵京師期間。
愛情故事 據(jù)河南省社科院原所長 王永寬 考證, 陳圓圓 在歷史中的真名為陳沅,“圓圓”之名以及相當一部分關于陳沅的故事都是民間傳說和文藝加工的衍生物。 王永寬根據(jù)年代較早的史料歸納了吳三桂與陳沅在歷史上的互動:陳沅本為江南名妓,被崇禎朝貴戚田宏遇買下并隨其遷入京城;后來 田宏遇 病逝,吳三桂乘吳襄入京之機用千金買下了陳沅;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陳沅被李自成手下將領劉宗敏霸占,吳三桂得知消息后掉頭降清。 針對吳三桂和陳沅的故事,清人 吳偉業(yè) 創(chuàng)作《圓圓曲》,其中陳圓圓這一姓名以及“沖冠一怒為紅顏”一句廣為流傳,后者有諷刺吳三桂為一介女子而投奔異族統(tǒng)治者之意。 王永寬認為吳偉業(yè)《圓圓曲》、陸次云《圓圓傳》以及大量戲曲、小說 等作品對“陳圓圓”這一角色的敘述已經(jīng)超越了史學的范疇,甚至將陳沅從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物塑造為左右歷史的禍水,是為傳統(tǒng)社會下女性艱難處境的一個縮影。
相關研究與爭議
家庭身世 據(jù)李治亭考證,吳三桂祖上來自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而后遷居高郵,最后來到遼東。 李治亭結(jié)合《 庭聞錄 》等史料,推斷出吳三桂家族的基本狀況和遷移原因:吳三桂一族是來自經(jīng)商之風濃厚的徽州的商賈之家,家境比較優(yōu)越,因而吳襄能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吳氏從事與遼東戰(zhàn)事有密切關系的馬匹生意,因而“流寓遼東”;吳氏早在吳三桂的祖父一代就已經(jīng)定居遼東,吳三桂祖父即安葬在此。 李治廷進一步解釋道,由于吳三桂家族有著豐富的遷移史,故而各家關于其祖籍的不同看法(徽州、高郵、遼東)各有其道理。 李治亭還分析了吳氏一族發(fā)跡的緣由:其一是吳襄以武舉得授朝廷命官,吳氏躋身官宦之家的行列;其二是吳氏和遼東豪門祖氏聯(lián)姻,吳襄迎娶祖大壽之姊妹。在吳襄的武功和人脈的影響下,吳氏在遼東迅速壯大。
降清本質(zhì) 關于吳三桂倒向清朝一方,理論界存在不同說法。北京師范大學的 顧誠 教授認為吳三桂在拒絕李自成的招降后便決定投降清朝,對多爾袞以明朝遺臣自居不過是其為掩蓋投降事實而做的粉飾。 李治亭借用現(xiàn)存史料,認為吳三桂起初是想與清朝談判,往后以黃河為界形成新的 明清南北對峙格局,清朝拿下北京后沒有立刻南下、吳三桂曾請求就藩黃河南岸的山東、吳三桂反清時怒斥多爾袞不守盟約等史實均可作為佐證。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教授 劉鳳云 持相同的觀點,認為吳三桂一開始確實想借清人之兵擊敗李自成,但多爾袞等人依仗清朝強大的軍力和高明的謀略使吳三桂最終剃發(fā)為臣、反被清人利用。
評價 吳三桂兩度背叛,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標準大相徑庭,因而在歷史上飽受爭議。清廷就曾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痛斥吳三桂“背累朝豢養(yǎng)之恩,逞一時鴟張之勢;橫行兇逆,涂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 清代史學家、《 國榷 》作者 談遷 反而比較理解吳三桂,認為北京被破時吳三桂“既不能分身以應,又不能先事以防”,大勢已去的背景下“不可獨責三桂”。 而李家鑫、 白興發(fā) 的研究表明,在康熙年間吳三桂治下的滇民眼中,平西王的面孔是多樣的,部分視之為異族統(tǒng)治者、剝削者,部分稱贊其品德高尚、治理有方。 圍繞著吳三桂的兩次變節(jié),理論界眾說紛紜。顧誠認為吳三桂投降清朝產(chǎn)生了對漢族士紳的向心力,使?jié)h族內(nèi)部迅速形成一個以吳三桂為核心的擁護清朝的集團,對清軍入關穩(wěn)定局面起到了 積極的作用。 劉鳳云將吳三桂視作一個欲挽留臣節(jié)而不得的悲劇式人物。 明史專家 滕新才 教授認為吳三桂迫于無奈而降清,但又率眾起兵而反清,其斗爭具有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平等的性質(zhì)。
人物關系 姓名
與吳三桂的關系
主要事跡
吳襄
父
明朝武官,常年在遼東與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交戰(zhàn),吳三桂自小即受其教導。后被召回北京協(xié)助城防,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被扣作誘降吳三桂的人質(zhì),吳三桂投清后被殺
祖氏
繼母
明末清初著名將領祖大壽之姊妹、吳襄之妻,崇禎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扣為人質(zhì),吳三桂投清后被殺
吳三鳳
兄
為明朝大將祖大壽駐守大凌河時的部下,崇禎十四年(1641年)松山大戰(zhàn)后隨祖大壽開城降清
吳三輔
弟
不明
吳應熊
長子
清朝額駙,官至少傅、太子太傅,作為人質(zhì)在京任職??滴跏辏?673年)吳三桂反清后被清廷拘禁,很快被殺
吳世霖
孫
吳應熊之子,隨吳應熊留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與吳應熊一道被絞死
吳世璠
孫
吳應熊之子,隨吳應熊留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前夕將之秘密帶出北京。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死后被其部將擁立為帝,三年后兵敗自殺
吳世琮
孫
驍勇善戰(zhàn),康熙十二年(1673年)隨吳三桂一道起兵反清,后被吳三桂遣去廣西穩(wěn)定局勢,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清軍擊敗,身死
后世紀念 傳說吳三桂死后,其妾陳沅、侄 吳應麒 等幾位與吳三桂關系極為密切之人秘密將其遺體送回了云南。2010年,李治亭、北京大學 徐凱 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 滕紹箴 研究員等專家學者赴云南考察,先后確認了吳三桂愛妾陳沅以及吳三桂本人的墳墓。 經(jīng)過索驥和考證,李治亭等人最終斷定吳三桂遺骨乃是由彼時吳三桂一方之高層精心策劃、陳沅親自護送,從湖南一路帶回至云南,又輾轉(zhuǎn)至貴州下葬。 吳三桂墓現(xiàn)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zhèn)馬家寨中,形制十分簡陋。墓碑乃是雍正元年所立(原碑已交由位于 岑鞏縣 的陳圓圓史跡陳列館收藏),刻有碑文“受皇天之恩頤養(yǎng)大周太祖高皇帝吳公號碩甫之墓,卒于康熙戊午年八月十八日”。 而 馬家寨 的吳氏家族,正是吳三桂的血緣后代,世代傳承著吳三桂的故事與傳說。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影視題名
演職員
1981
電視劇
武俠帝女花
楊澤霖
1984
電視劇
鹿鼎記
劉丹
1987
電視劇
滿清十三皇朝
熊德誠
1989
電視劇
陳圓圓
湯鎮(zhèn)業(yè)
1992
電視劇
鹿鼎記
秦沛
1998
電視劇
鹿鼎記
王偉
2000
電視劇
小寶與康熙
張振寰
2001
電視劇
康熙王朝
曹永祥
2001
電視劇
邊關麗人陳圓圓
呂曉禾
2003
電視劇
帝女花
魏俊杰
2003
電視劇
江山風雨情
丁海峰
2004
電視劇
長河東流
安亞平
2004
電視劇
明末風云
白永成
2008
電視劇
鹿鼎記
涂門
2010
電視劇
南岳奇人王船山
王輝
2012
紀錄片
公元一六四四
王槊
2012
電視劇
深宮諜影
王繪春
2014
電視劇
鹿鼎記
馮進高
2015
電視劇
多情江山
陳之輝
2017
電視劇
龍珠傳奇之無間道
劉立偉
2020
電視劇
鹿鼎記
于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