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男,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后,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務主任。后擔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和南京師范學院校長。TagList

中文名

陳鶴琴

性別

出生日期

1892-03-05

去世日期

1982-12-30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zhèn)

畢業(yè)院校

上海圣約翰大學

最高學歷

研究生

職業(yè)

教育家

職稱

教授

主要成就

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之父兒童教育的圣人

代表作品

陳鶴琴全集

陳鶴琴

去世日期

1982-12-30

國籍

中國

性別

出生地

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zhèn)

民族

漢族

中文名

陳鶴琴

基本信息上海圣約翰大學

最高學歷

研究生

學業(yè)信息教育家

職稱

教授

主要成就

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之父兒童教育的圣人

職業(yè)信息陳鶴琴全集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1892年3月5日(農歷壬辰年二月初七),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鎮(zhèn)茅家弄一個沒落商人家庭。[1]

1898年(6歲)喪父,依靠母親替人洗衣維持生活。[1]

1900年(8歲),入私塾學習舊學。[1]

教育經(jīng)歷

1906年,在姐夫資助下考入美北浸禮會開設的杭州蕙蘭中學(現(xiàn)杭州二中前身)。

1910年 冬,中學畢業(yè)。[1]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2]

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高等科[2],在校期間創(chuàng)辦校役補習夜校和城府村義務小學。[1]

1914年夏,清華畢業(yè),考取公費(“庚款”)留學美國[2],同船者有陶行知。曾打算學醫(yī),經(jīng)反復思考,決心學習教育。[1]抵美后,就讀于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學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1]

1917年秋,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1]

工作經(jīng)歷

1917年冬,隨孟祿去美國南方考察黑人教育。同年,當選為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會長。[1]

191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轉入心理學系,準備博士論文。正值“南高師”教務主任郭秉文在美國物色教員,應邀回國任教,于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1]

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科任心理學、兒童教育學教授,與陶行知等人倡導學生自治。[1]

1920年春,參加新教育共進社。[1]

在妻子協(xié)助下將兒子作為觀察實驗對象

1920年12月26日,長子出生,將其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fā)展進行連續(xù)跟蹤觀察和記錄,并作系統(tǒng)研究。[1]

1921年,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1]。

1923年秋,在南京鼓樓自己住宅內開辦鼓樓幼稚園,試驗科學化、中國化的幼稚教育。[1]

1925年秋,鼓樓幼稚園新園舍建成,定名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請助教張宗麟?yún)f(xié)助工作,全面開展實驗,被譽為“中國的福祿培爾”。同年,出版《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1]

1927年2月,與陶行知、張宗麟一同發(fā)起中國最早的兒童教育團體——幼稚教育研究會,創(chuàng)辦《幼稚教育》并任主編,發(fā)表《我們的主張》,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15條辦園主張。3月,受邀擔任曉莊師范第二院(幼稚師范院)院長兼指導員;與張宗麟等一道創(chuàng)辦中國最早的鄉(xiāng)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6月,任南京市教育局教育課課長,大力推行行政學術化,推廣教育實驗區(qū)。[1]

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權聲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華人教育,任職期間開辦7所小學(附設幼稚園)、一所女子中學、4所工人夜校等。[1]

1929年7月,創(chuàng)建中華兒童教育社,成為當時國內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1]

1934年7月至次年3月,前往歐洲考察教育,回國后介紹世界新教育發(fā)展趨勢和先進教育經(jīng)驗。[1]

1935年,發(fā)表《對于兒童年實施后的宏愿》一文,呼吁全社會、全民族關心和教育兒童,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在戰(zhàn)爭來臨時,先救兒童。[1]

1936年,響應“國難教育社”號召,發(fā)動募捐,推動“生活教育”、“國難教育”運動。[1]

1937年2月,代表中華慈幼會前往印尼爪哇出席國際聯(lián)盟遠東禁販婦孺大會。8月,大批難民涌入租界,與上海各界知名人士一道投入救濟難民運動。[1]

1938年初,擔任上海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救濟戰(zhàn)區(qū)難民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與趙樸初、劉湛恩、陳望道等開展難民教育,在開辦難民、難童學校;創(chuàng)辦難民工廠,倡導生產(chǎn)自救;發(fā)起成立兒童保育會并任理事長;宣傳推廣拉丁化新文字。[1]

1939年,因宣傳抗日被汪偽特務列入暗殺名單,被迫轉移,離開上海。[1]

在江西泰和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兒師范學校

1940年夏,在江西泰和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范學?!魇×⒂讕?,任校長。[1]

1941年,創(chuàng)辦《活教育》月刊[1]

1943年,創(chuàng)辦國立幼兒師范??茖W校,即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科前身。

1944年,戰(zhàn)爭臨近,帶領師生轉移至贛州[1]。

1945年,因前方失守,贛州告急,帶領全校師生向贛閩交界的廣昌轉移。9月抗戰(zhàn)勝利后,應邀赴滬,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負責接管外國人辦的學校。11月,創(chuàng)辦上海市立幼稚師范學校(后改為市立女子師范學校)。[1]

1946年,與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籌辦社會大學。10月,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會,后被推選為育才學校顧問委員會主席、山海工學團校董會名譽董事長,與政府當局交涉并向社會募捐,將兩所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的學校和團體遷來上海。[1]

1948年4月,赴菲律賓馬尼拉暑假小學教師講習會講學。8月,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前往捷克布拉格參加國際兒童教育會議;會后前往美國考察特殊兒童教育,回國后在上?;I辦上海特殊兒童輔導院(現(xiàn)為上海市聾啞青年技術學院)。[1]

1949年5月,兩次被國民黨特務抓走,后經(jīng)多位大學校長集體作保、營救獲釋。8月,接受南京市軍管會之邀,擔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1]

1951年春天,在批判《武訓傳》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陳鶴琴及“活教育”被錯誤批判。[1]同年6月,為響應抗美援朝號召,與夫人一道送小女兒參軍。[1]

1952年院系調整,任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前身)的首任院長,他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幼教系為基礎,整合全國多個高校的兒童教育和福利專業(yè),建立中國第一個幼兒教育系。[1]

1956年12月,在“向科學進軍”高潮中,作《從一個兒童的圖畫發(fā)展過程看兒童心理之研究》學術報告。[1]

1961年,陳鶴琴在北京學習期間與孫輩合影

1958年5月,在南師開展的“批判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的“拔白旗”運動中受到批判,年底黯然離開校長崗位。[1]

1978年10月,在全國心理學會上發(fā)言,提出“要加強兒童心理的研究,為振興教育,適應新時期總任務需要服務?!?sup class="baike-reference">[1]

1979年3月,在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會議上,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1]11月,在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為名譽理事長。[1]

1981年,為“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題詞:“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一切為四化”[1]

1982年3月,南京師范學院黨委正式為陳鶴琴平反。[1]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妻子:俞雅琴

長子:陳一鳴

次子:陳一飛

三子:陳一心

長女:陳秀霞

次女:陳秀云

三女:陳秀瑛

四女:陳秀蘭

健康狀況

1982年年底,陳鶴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覺敷等來探視時,用顫抖的手寫下:“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1982年12月30日,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其他作品

作品全稱

《語體文應用字匯》
《智力測驗法》
《玩具與教育》
《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
《兒童心理之研究》
展開表格

主要成就

研究著作

已出版研究陳鶴琴的著作有《懷念老教育家陳鶴琴》《為中華兒童盡瘁的教育家陳鶴琴》《陳鶴琴生平年表》、《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陳鶴琴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童心拓荒——現(xiàn)代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愛國老教育家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思想與實踐》等多部。

紀錄片

陳鶴琴創(chuàng)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的完整體系。他從事的幼教事業(yè)是全面的、整體的,從托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創(chuàng)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chuàng)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jù)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程序,制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中國歷史故事叢書》《小學自然故事叢書》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并茂。他還為幼教、小教界主編了多種輔導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活教育》與《新兒童教育》等。陳教授為了推廣與普及關于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創(chuàng)辦與領導了中國幼稚教育社、中華兒童教育社,通過學術團體的活動,對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行了輔導。

陳鶴琴出版的《語體文應用字匯》,為第一本漢字查頻資料,開創(chuàng)了中國漢字字量的科學研究。對編寫小學課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動作用,也為陶行知、朱經(jīng)農編寫《平民千字課》課本提供了用字依據(jù)。

活教育

目的論

陳鶴琴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他從“做人”開始,把教育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白鋈恕笔恰盎罱逃弊顬橐话阋饬x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際關系,借以參與生活,控制自然,改進社會,追求個人及人類的幸福便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所以活教育提倡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求社會進步、人類發(fā)展。第二層次“做中國人”就是要培養(yǎng)每一個國民,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品質,這體現(xiàn)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陳鶴琴最后把教育目的歸結到“做現(xiàn)代中國人”上。他認為這樣的人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chuàng)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有服務精神。

課程論

陳鶴琴認為,傳統(tǒng)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節(jié)一節(jié)課地上,學生只是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學。這樣的讀書只能造就“書呆子”。鑒于傳統(tǒng)教育的嚴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陳鶴琴所謂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jīng)驗和知識?!盎罱逃钡恼n程論并不摒棄書本,只是強調歷 來為教育所忽視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會,而書本知識則應是現(xiàn)實世界的寫照,應能在自然和社會中得到印證,并能夠反映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特點。他把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為“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文學活動,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兒童理想的生活。

方法論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認為“做”是學生學習的基 礎,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論的出發(fā)點。陳鶴琴在強調做的同時,還強調思維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步驟:一是實驗與觀察;二是閱讀與參考;三是發(fā)表與創(chuàng)作;四是批評與研討。這四個步驟是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機械的、割裂的,它們同樣體現(xiàn)了以“做”為基礎的學生主動學習。

家庭教育

樹立正確的家教觀

陳鶴琴

陳鶴琴 先生認為,兒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關系著人一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奠基作用。[3]他認為,家長應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層意義,在家教目標上盡快擺脫個人家庭的束縛,樹立為國教子的大教育觀,將能否為社會作貢獻作為衡量孩子成材的標準,由“為個人型”向“為國家型”轉變。[3]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是單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兒園一樣,也擔負著兒童體、德、智、美、勞諸方面的教育任務,教育內容也相當豐富。[3]

重視父母的作用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對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3]1、父母要尊重兒童的人格;2、父母步調要一致;3、父母要給兒童以真正的愛。[3]

家庭教育的科學實施

陳鶴琴認為,應該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包括物質的環(huán)境與人的環(huán)境,而人的環(huán)境尤為重要。家長應為孩子選擇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用以支持他們的模仿,諸如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游戲環(huán)境、藝術環(huán)境和閱讀環(huán)境等。父母應隨時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語言交流、行為舉止、性格表現(xiàn)、作風習慣和對兒童的態(tài)度等等,這些都在無形之中給兒童以很大的積極或消極影響。陳鶴琴指出,應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父母對子女教育第一步應從了解幼兒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學的宏觀指導。他還進一步指出,應加強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lián)系,幼兒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和意義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脫節(jié),必須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3]

學前教育

課程實施

陳鶴琴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和教育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學前兒童發(fā)展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陳鶴琴認為,“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tǒng)地去教兒童學?!币驗閷W前兒童的生活和發(fā)展都是整體的,外界環(huán)境的作用也是以整體的方式對兒童產(chǎn)生影響的,所以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lián)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體化后即為游戲法,同時要照顧兒童不同的發(fā)展水平,而采用小團體式教學。[4]

課程編制

陳鶴琴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1、課程的民族性;2、課程的科學性;3、課程的大眾性;4、課程的兒童性;5、課程的連續(xù)發(fā)展性;6、課程的現(xiàn)實性;7、課程的適合性;8、課程的教育性;9、課程的陶冶性;10、課程的言語性。陳鶴琴修訂了并形成了新的課程結構:節(jié)日、五愛教育、氣候、動物、植物、工業(yè)、農業(yè)、兒童玩具、兒童衛(wèi)生。陳鶴琴還提出了三個具體的課程編制方法:圓周法、直進法和混合法。[4]

教學原則

陳鶴琴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即:1、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2、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3、你要兒童怎樣做,你應當教兒童怎樣學;4、鼓勵兒童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世界;5、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7、比較教學法;8、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9、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10、替代教學法;11、注意環(huán)境,利用環(huán)境;12、分組學習,共同研究;13、教學游戲化;14、教學故事化;15、教師教教師;16、兒童教兒童;17、精密觀察。這突出了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及一個“活”字,一個“做”字,使兒童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4]

人物軼事

以兒子為對象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歲的年輕教授陳鶴琴初為人父,望著自己的“杰作”,初為人父的陳鶴琴來不及興奮,他拿著照相機,鏡頭對著襁褓中已經(jīng)熟睡的嬰兒連連拍照,然后用鋼筆在本子上記錄下嬰兒從出生時一刻起的每一個反應……陳鶴琴對自己兒子成長發(fā)育過程作了長達808天的連續(xù)觀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詳細記錄下來。他天天親自給兒子洗澡。他的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成果”與實驗中心。他將觀察、實驗結果分類記載,文字和照片積累了十余本。他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與研究心得編成講義,在課堂上開設兒童心理學課程。有時,他還會將兒子抱來課堂作示范。[1]

創(chuàng)辦幼教基地

陳鶴琴

1923年秋,陳鶴琴在自家寓所里創(chuàng)辦了中國首個幼教試驗基地——南京鼓樓幼稚園。自此,他家的客廳成了12個流浪兒的課堂。他架起小黑板,擺上小板凳,讓女兒當小先生,教流浪兒識字、唱歌;他和孩子們一起做識字游戲;他在音樂聲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臺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邊唱著,一邊以手杖作槍,舉槍、瞄準、射擊……當時,兒童教育在中國還是一片荒漠,在學制上尚無地位,少數(shù)幾個幼教機構,都由教會主辦。于是,這位師從杜威的教育學碩士歸國后,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5個實驗學校和幼稚園,又最先在高校開設兒童心理學。有人背后議論:“堂堂大學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陳鶴琴卻說:“我就是要從小孩教起?!?p>

遭到錯誤批判

1941年的中秋節(jié)晚上,陳鶴琴組織學生開了一場月光晚會。師生們圍在大禮堂前面的平地上,邊上是松林。在深藍色的無云天幕下,大家彈琴、唱歌、講故事。后來,學生們高呼“校長來一個!”年過半百的陳鶴琴拿起棍子,唱道:“我是一個小兵丁……”17年后,像這樣的“活教育”實踐,成為了批判老校長的罪狀。1958年一次反右的批判大會上,有領導指著他罵道:“跳跳舞,釣釣魚,發(fā)發(fā)牢騷,你那學問狗屎不如,不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又是什么?”此時,有人看見,坐在臺下第一排中央的這位中國“幼教之父”,“垂著眼皮,噘著嘴巴,一副受委屈的孩童神情。”

人物評價

“中國現(xiàn)代兒童教育之父”。[1]

二十世紀中國最杰出的教育家。[1]

陳鶴琴先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與陶行知、晏陽初、黃炎培并稱中國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譽為“兒童教育的圣人”。

潘菽

“他確實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一個很淳樸的人,一個熱情洋溢的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熱愛兒童,兒童也才能喜歡他?!?/p>

陳一心

“我的父親是一位好脾氣的老師?!薄八粌H對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對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在南京開辦鼓樓幼稚園期間,孩子們都管他叫‘校長媽媽’。”

陳鶴琴是我國第一位引進西方教育的先驅者。[5]

陳鶴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中國現(xiàn)代幼兒教育事業(yè)的奠基者。[9]

后世紀念

研究會

多個省市如上海、江蘇、安徽等都設有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主要致力于學習、研究和實踐陳鶴琴教育思想,定期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在廈門舉行全國“紀念陳鶴琴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新世紀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10]

故居

陳鶴琴故居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4號“鼓樓幼兒園”中,為一棟灰色的二層小樓,小樓墻上的石牌標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南京市近現(xiàn)代重點建筑”,小樓的前面有一座白色的塑像。

學校

為傳承、弘揚著名教育家陳鶴琴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上海市靜安區(qū)延安中路小學更名為陳鶴琴小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