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鸛草(學名:Geranium carolinianum L. )是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根纖細,具棱角,基生葉早枯,莖生葉互生或最上部對生;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外被短柔毛;葉片圓腎形,基部心形,裂片楔狀倒卵形或菱形,小裂片條狀矩圓形,先端急尖,花序腋生和頂生,花序呈傘形狀;苞片鉆狀,萼片長卵形或近橢圓形,花瓣淡紫紅色,倒卵形,蒴果被短糙毛,果瓣由喙上部先裂向下卷曲。4-7月開花,5-9月結果。

原產美洲,中國為逸生。分布于中國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生于平原和低山荒坡雜草叢中。

該種全草入藥,有祛風收斂和止瀉之效。

中文名

野老鸛草

牻牛兒苗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拉丁學名

Geranium carolinianum?L.

牻牛兒苗科

老鸛草屬

野老鸛草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分布區(qū)域

安徽,重慶,福建,廣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蘇,湖南,四川,云南,臺灣

矮老鸛草組

形態(tài)特征

野老鸛草

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纖細,單一或分枝,莖直立或仰臥,單一或多數,具棱角,密被倒向短柔毛。

基生葉早枯,莖生葉互生或最上部對生;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5-7毫米,寬1.5-2.5毫米,外被短柔毛;莖下部葉具長柄,柄長為葉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上部葉柄漸短;葉片圓腎形,長2-3厘米,寬4-6厘米,基部心形,掌狀5-7裂近基部,裂片楔狀倒卵形或菱形,下部楔形、全緣,上部羽狀深裂,小裂片條狀矩圓形,先端急尖,表面被短伏毛,背面主要沿脈被短伏毛。

花序腋生和頂生,長于葉,被倒生短柔毛和開展的長腺毛,每總花梗具2花,頂生總花梗常數個集生,花序呈傘形狀;花梗與總花梗相似,等于或稍短于花;苞片鉆狀,長3-4毫米,被短柔毛;萼片長卵形或近橢圓形,長5-7毫米,寬3-4毫米,先端急尖,具長約1毫米尖頭,外被短柔毛或沿脈被開展的糙柔毛和腺毛;花瓣淡紫紅色,倒卵形,稍長于萼,先端圓形,基部寬楔形,雄蕊稍短于萼片,中部以下被長糙柔毛;雌蕊稍長于雄蕊,密被糙柔毛。

蒴果長約2厘米,被短糙毛,果瓣由喙上部先裂向下卷曲?;ㄆ?-7月,果期5-9月。

分布范圍

野老鸛草

原產美洲,中國為逸生。分布于中國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

野老鸛草常見于荒地、田園、路邊和溝邊。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濕。喜陽光充足。以疏松、肥沃、濕潤的壤土栽種為宜。

生長繁殖

野老鸛草

分根繁殖:冬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老根分切數塊,每塊應具芽。進行栽種。

種子繁殖:傳播途徑主要是成熟時種子脫落土壤中,稻麥兩熟地區(qū),種植水稻收割后再播種大麥,草籽便從土壤中出草。無論水田或旱田(如大豆田),貯存在土壤中草籽都能出草。種子傳播擴散進入農田,最初從抒堤開始擴散,通過風力、水力(種植水稻期間)傳播,另外農家肥料的麥殼秸桿有大量草籽,麥種也混有此草種子傳播。種子繁殖具有多實性,一株野老鶴草有50余粒種子,稻麥兩熟制地區(qū),草種子在水稻栽培期間,淹沒土中120天能安全越夏,當年秋天田間出草;再則抗藥性、耐藥性強。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有祛風收斂和止瀉之效。

物種危害

野老鸛草

野老鸛草對大麥田、小麥田如發(fā)生草害,影響麥子產量和品質。冬前出草占總量96%,對大麥為害很大,冬前11月下旬和早春3月上旬,氣溫穩(wěn)定5-7℃以上,野老鶴草在木質化前的“綠莖期”,是關鍵時期,而“紅莖期”,蠟質多,木質化程度大,藥效差。

防治方法

野老鸛草

農業(yè)防除:

麥種子要過篩清除草籽;農家肥的麥殼秸桿有此類草籽不宜作肥料,鏟除田埂、好堤上野老鶴草,不讓結籽傳種。大麥與冬綠肥、油菜輪作換茬,切斷傳播途徑。

藥劑防治:

藥劑冬前每畝有40%可濕性粉劑百威(瑞士山德士農藥公司產的含35%百草敵和5%甲黃?。?29.20%使它隆35毫升+0.69巨星20%使它隆35毫升+20%2甲4氯150毫升。藥后115天的株防效分別為81.3%、8.5%、85,6%;鮮重防效分別為85.6%、90.2%、88.7%,防效均顯著。早春試用,每畝有20%2甲4氯150毫升+25%苯達松100毫升、20%使它隆35毫升+20%2甲4氯150毫升、使它隆35毫升+巨星0.69。藥后45天檢查防除效果,分別株防效79.6%、82.4%、88.7%、鮮重防效82.3%、84.4%、90.1%,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