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目的在于減少司法人員壓力,使其能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逐步完善司法人員的安保配套機制、心理調節(jié)機制、案件評查機制、職業(yè)任免制度、薪酬保障制度等。

中文名

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

外文名

Judicial personnel perform legal duty protection mechanism

制定機關

國務院

實施時間

2016年7月

所屬國家

中國

語言

中文

全文

第一條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有關要求,建立健全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根據(j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中央有關規(guī)定,結合司法工作實際,制定本規(guī)定。

第二條 法官、檢察官依法辦理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法定職責或者法定程序、有礙司法公正的要求。對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情況,司法人員應當全面、如實記錄。有關機關應當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對干預司法活動和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相關責任人予以通報直至追究責任。

第三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要求法官、檢察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范圍的事務。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安排法官、檢察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范圍事務的要求。

第四條 法官、檢察官依法履行法定職責受法律保護。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檢察官調離、免職、辭退或者作出降級、撤職等處分。

第五條?只有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將法官、檢察官調離:

(一)按規(guī)定需要任職回避的;

(二)因干部培養(yǎng)需要,按規(guī)定實行干部交流的;

(三)因機構調整或者縮減編制員額需要調整工作的;

(四)受到免職、降級等處分,不適合在司法辦案崗位工作的;

(五)違反法律、黨紀處分條例和審判、檢察紀律規(guī)定,不適合在司法辦案崗位工作的其他情形。

第六條?只有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將法官、檢察官免職:

(一)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二)調出本法院、檢察院的;

(三)職務變動不需要保留原職務的;

(四)經考核確定為不稱職的;

(五)因健康原因超過一年不能正常履行工作職責的;

(六)按規(guī)定應當退休的;

(七)辭職或者被辭退的;

(八)因違紀違法犯罪不能繼續(xù)任職的;

(九)違反法律、黨紀處分條例和審判、檢察紀律規(guī)定,不適合繼續(xù)擔任法官、檢察官職務的其他情形。

第七條?只有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將法官、檢察官辭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連續(xù)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

(二)不勝任現(xiàn)職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三)因機構調整或者縮減編制員額需要調整工作,本人拒絕合理安排的;

(四)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假不歸連續(xù)超過十五天,或者一年內累計超過三十天的;

(五)不履行法官、檢察官法定義務,經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違反法律、黨紀處分條例和審判、檢察紀律規(guī)定,不適合繼續(xù)擔任公職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只有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對法官、檢察官作出降級、撤職處分:

(一)違犯黨紀,受到撤銷黨內職務及以上處分的;

(二)違反審判、檢察紀律,情節(jié)較重的;

(三)存在失職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

(四)違反法律、黨紀處分條例和審判、檢察紀律規(guī)定,應當予以降級、撤職的其他情形。

第九條將法官、檢察官調離、免職、辭退或者作出降級、撤職等處分的,應當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管理權限進行。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法官、檢察官,并列明作出決定的理由和依據(jù)。

法官、檢察官不服調離、免職、辭退或者降級、撤職等決定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復核,提出申訴、再申訴。法官、檢察官不因申請復議、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再申訴而被加重處罰。

第十條 考核法官、檢察官辦案質量,評價工作業(yè)績,應當客觀公正、符合司法規(guī)律。對法官、檢察官的德、能、勤、績、廉進行年度考核,不得超出其法定職責與職業(yè)倫理的要求??己说霓k法和標準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統(tǒng)一制定,地方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調整。不得以辦案數(shù)量排名、末位淘汰、接待信訪不力等方法和理由調整法官、檢察官工作崗位。

第十一條?法官、檢察官非因故意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者有重大過失導致錯案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不承擔錯案責任。

第十二條 案件辦理及相關審批、管理、指導、監(jiān)督工作實行全程留痕。法官、檢察官依照司法責任制,對履行審判、檢察職責中認定的事實證據(jù)、發(fā)表的意見、作出的決定負責。上級機關、單位負責人、審判委員會或者檢察委員會等依職權改變法官、檢察官決定的,法官、檢察官對后果不承擔責任,但法官、檢察官故意隱瞞或者因有重大過失而致遺漏重要證據(jù)、重要情節(jié),或者提供其他虛假情況導致該決定錯誤的除外。

第十三條 調查核實對法官、檢察官履職的舉報、控告和申訴過程中,當事法官、檢察官享有知情、申辯和舉證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紀檢監(jiān)察機構應當將當事法官、檢察官的陳述、申辯和舉證如實記錄,并對是否采納作出說明。

第十四條 法官、檢察官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非經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審議不受錯案責任追究。法官、檢察官因違反黨紀,審判、檢察紀律,治安及刑事法律,應當追究錯案責任之外的其他責任的,依照相關規(guī)定辦理。

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審議法官、檢察官錯案責任案件,應當進行聽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相關機構應當派員向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法官、檢察官違紀違法事實以及擬處理意見、依據(jù)。當事法官、檢察官有權陳述、申辯。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根據(jù)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guī)定,作出無責、免責或者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

第十五條 法官、檢察官因依法履職遭受不實舉報、誣告陷害、利用信息網絡等方式侮辱誹謗,致使名譽受到損害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澄清事實,消除不良影響,維護法官、檢察官良好聲譽,并依法追究相關單位或者個人的責任。

第十六條 有關機關對法官、檢察官作出錯誤處理的,應當恢復被處理人的職務和名譽、消除不良影響,對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賠償,并依法追究誣告陷害者的責任。法官、檢察官因接受調查暫緩晉級,經有關部門認定不應追究法律或者紀律責任的,晉級時間從暫緩之日起計算。

第十七條?對干擾阻礙司法活動,威脅、報復陷害、侮辱誹謗、暴力傷害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的行為,應當依法從嚴懲處。

對以恐嚇威脅、滋事騷擾、跟蹤尾隨、攻擊辱罵、損毀財物及其他方式妨害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的,公安機關接警后應當快速出警、有效制止;對正在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應當依法果斷處置、從嚴懲處。對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yī)療之前,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公安機關可以采取臨時保護性約束措施,必要時可以將其送精神病醫(yī)院接受治療。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邪教組織犯罪等危險性高的案件,應當對法官、檢察官及其近親屬采取出庭保護、禁止特定人員接觸以及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對法官、檢察官近親屬還可以采取隱匿身份的保護措施。

辦理危險性較高的其他案件,經司法人員本人申請,可以對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采取上述保護措施。

第十九條 司法人員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侵犯司法人員人格尊嚴,泄露依法不應公開的司法人員及其近親屬信息的,依照法律和相關規(guī)定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第二十條 依法保障法官、檢察官的休息權和休假權。法官、檢察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應當補休;不能補休的,應當在績效考核獎金分配時予以平衡。

第二十一條?國家落實醫(yī)療保障辦法,完善撫恤優(yōu)待辦法,為法官、檢察官的人身、財產、醫(yī)療等權益提供與其職業(yè)風險相匹配的保障。

第二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領導干部或者直接責任者因玩忽職守、敷衍推諉、故意拖延或者濫用職權,導致依法履職的司法人員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財產權益受到重大損害的,應當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司法人員有權提出控告,對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應當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干預司法活動妨礙司法公正的;

(二)要求法官、檢察官從事超出法定職責范圍事務的;

(三)違反本規(guī)定,將法官、檢察官調離、免職、辭退或者作出降級、撤職等處分的;

(四)對司法人員的依法履職保障訴求不作為的;

(五)侵犯司法人員控告或者申訴權利的;

(六)其他嚴重侵犯法官、檢察官法定權利的行為。

第二十四條?本規(guī)定所稱司法人員,是指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承擔辦案職責的法官、檢察官和司法輔助人員。

第二十五條?軍事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保護,軍事法規(guī)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第二十六條?本規(guī)定由中央政法委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解釋。

第二十七條?本規(guī)定自2016年7月21日起施行。

制約因素

干預因素

(一)司法人員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威脅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利益格局多元、社會矛盾聚集、公民法治意識覺醒,促使司法成為權利救濟、定分止爭的重要途徑。多年來,司法人員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審理案件是對歷史事件的回溯,審判者受技術手段及時間、空間的影響,難免會因證據(jù)不足或執(zhí)行難等造成審判結果不公,導致部分群眾不理解或無端指責司法人員。司法人員及家屬受到謾罵、侮辱、恐嚇甚至毆打、綁架、刺殺等情況時有發(fā)生。比如2015年9月發(fā)生的湖北十堰事件,4名法官被沖到辦公室的當事人刺傷。司法人員不僅人身安全受不到保障,而且精神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家人和親友的不滿情緒更加重其心理負擔。[1]

(二)司法人員的職業(yè)和職位受地方和行政干預較重

馬克思說過“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官要獨立地對事實負責、對法律負責,沒有人能夠對裁判者指手劃腳。當前,我國司法核心問題在司法不能依法獨立公正的審理案件,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司法體制外的,也有司法體制內的。司法機關的人靠地方人大任免,經費靠地方財政供給,必然造成地方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甚至把司法機關作為推行地方保護主義、貫徹領導個人意志的工具,對不聽招呼、不看眼色的司法人員免職或調離。在司法機關內部,也存在隨意調離、降級或免職不聽指示的法官、檢察官現(xiàn)象。比如,河南平頂山案。上級法院僅憑“審查不細、把關不嚴、領導不力”等原因,就直接把下級法院的法官給撤了。法官、檢察官的身份如果難以保障,就會嚴峻影響其依法獨立公正履行職責。[1]

(三)司法人員的責任壓力和薪酬待遇之間相差較大

司法人員不僅承受社會、體制內、家庭的壓力,而且面臨長期接觸犯罪等社會陰暗面的心理疾病困擾,比如,心理壓力過大、煩躁、焦慮、工作熱情降低等。此外,一些地方因經濟困難導致司法經費供給不足,迫使司法人員不得不在辦案的時候考慮經濟支出,工作壓力加大。與律師和其他公務員相比,司法人員的工作壓力、承擔風險及責任較大,但在薪酬待遇方面卻遠遠趕不上律師和其他公務員,上升空間較窄,同時還面臨高房價、夫妻異地等難以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產生了不平衡感,導致了司法隊伍人才流失。雖然我國《法官法》里專設“工資保險福利”一章,但這些規(guī)定遠未得到落實。法官的工資制度和增資制度仍套用行政職級,這與其它發(fā)達國家法官高薪制相差懸殊,也不利于秉公執(zhí)法、吸引人才、穩(wěn)定司法人員隊伍。[1]

機制意義

司法權屬于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不僅因為司法權威是法治的表征和力量源泉,還由于司法權具有國家終級性、權威性的判斷權性質。因此,作為程序正義的要件和體現(xiàn),必須賦予作為司法活動主要角色的法官、檢察官以必要的獨立性和特定的履行法定職責的職業(yè)保障,這也是確保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法官、檢察官不得不服從于司法以外一些因素的權威命令,則往往難以確保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和司法權威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