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英文名稱:Visceral Qi
  • 學科來源:中醫(y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古籍摘選

  • 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名詞解釋

  • 既指維系五臟進行功能活動之氣。
  • 又指五臟的功能活動。

百科解讀

  • 臟氣是一身之氣分布在五臟的部分,五臟主要指心、肝、脾、肺、腎,每個臟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這些功能需要臟氣來推動和激發(fā)。
氣的生成與功能
  • 氣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既是物質的也是功能的。
  • 氣主要來源于三部分。
  • 一為腎精所化生的腎氣,這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 二為肺通過呼吸功能吸入的自然界輕清之氣,三為脾通過運化從水谷中化生的精微之氣,此二者在肺中相結合為宗氣,可以促進呼吸運動與血脈的運行。
  • 腎氣與宗氣合稱一身之氣,推動與促進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的進行。
  • 一身之氣分布在五臟之中則成為臟氣。
不同臟氣的功能
  • 五臟不同,其所含之氣也不同,功能亦有區(qū)分。
  • 心主要功能為主血脈與藏神,其主血脈功能需要心氣的不斷推動。心之陽氣主動,促進心臟跳動并加速血液運行,心之陰氣則起相反的功能,二者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則心跳與血液運行正常。
  • 肺主氣司呼吸,其呼吸運動主要包括呼出濁氣與吸入清氣,此過程需要肺氣的參與。肺氣主宣發(fā)與肅降,宣發(fā)功能有利于呼出濁氣,肅降功能有利于吸入清氣。
  • 肝主疏泄,可以調節(jié)周身氣機。肝氣以升發(fā)為主,通過升發(fā)可以將精微物質運送到體表與上部。
  • 脾主運化。脾氣可以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并通過升清功能輸布到肺。
  • 腎主封藏。腎氣固攝一身之精,防止無故流失。
臟氣異常表現(xiàn)
  • 五臟之氣總是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稱為氣機,因為氣的運動而產(chǎn)生許多不同的變化,稱為氣化。
  • 五臟之氣因每臟之生理功能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病理變化。
  • 如心氣虧虛會出現(xiàn)血液運行緩慢,而導致胸痛、胸悶等癥。
  • 肺氣不足會出現(xiàn)咳嗽、喘憋等癥狀,外感傷肺,多出現(xiàn)肺氣郁滯,而見咳嗽等癥狀。
  • 脾氣虧虛多出現(xiàn)納呆食少、腹脹便溏等癥。
  • 肝氣多有余,可見煩躁易怒、眩暈等癥。
  • 腎氣不足多見有腰膝酸軟、耳鳴等癥。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qū)).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qū)傳統(tǒng)醫(y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yī)基礎理論。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