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98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
2001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法專業(yè),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6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yè),獲博士學位;
1998年留校任教。[1]
對外交流
1、2002年11月,中國法學會經(jīng)濟法學研究會2002年年會(長沙·湖南大學)
2、2003年12月,中國法學會經(jīng)濟法學研究會2003年年會(北京·北京大學)
3、2005年11月,中國法學會經(jīng)濟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南昌·江西財經(jīng)大學)
4、2006年9月,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北京·北京大學)
5、2006年11月,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2006年年會(蘇州·蘇州大學)
6、2007年8月,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長春·吉林大學)
7、2008年11月,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重慶·西南政法大學)[1]
承擔課題
1、2003年6月—2005年6月,吉林大學教改項目:經(jīng)濟法學課程內容體系優(yōu)化研究與實踐
2、2006年12—2009年3月,2006年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平等視野中的消費者權利研究(2006BS05)
3、2008年6月—2010年12月,2008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合同法基本原理研究——意思理論體系的闡釋、批判與重構(08BFX027)
4、2008年9月—2011年12月,2008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勞動關系調整中意思自治與國家強制——以《勞動合同法》為視角(08JC820020)[1]
獲獎情況
1、論文《經(jīng)濟法保護的利益結構分析》獲2002年度吉林省法學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2、論文《經(jīng)濟法的利益觀》獲2004年全國經(jīng)濟法年會中青年優(yōu)秀論文鼓勵獎。[1]
人物著作
教材
1、《仲裁法學》(撰稿人),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版。
2、《國家司法考試全程輔導教材2006版——商法學與經(jīng)濟法學》(主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4月版。
論文集
1、《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法保障》(副主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主要論文
1、《中國經(jīng)濟法學理論發(fā)展30年》,《當代法學》2009年第1期,唯一作者;
2、《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guī)范功能分析》,《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唯一作者;
3、《論國家利益——兼論我國民法典中民事權利的邊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4、《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的傾斜保護與利益平衡》,《當代法學》2008年第3期,唯一作者;
5、《社會法的內涵解析》,《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法保障》(論文集),2008年6月版,唯一作者;
6、《消費者權利保護中的國家干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唯一作者;
7、《中國應確立相對獨立的勞動訴訟制度——以實現(xiàn)勞動司法的公正和效率為目標》,《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6期摘錄,第二作者;
8、《私法公法化視野中的消費者權利保護》,《當代法學》2007年第3期,唯一作者;
9、《平等視野中的消費者權利解讀》,《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第2期,唯一作者;
10、《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法保障——中國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綜述》,《當代法學》2007年第6期,唯一作者;
11、《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當代法學》2006年第2期,唯一作者;
12、《勞動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觀》,《當代法學》2006年第6期,唯一作者;
13、《新時期〈經(jīng)濟法學〉課程內容體系的反思與重構》,《創(chuàng)新、改革與實踐》(文集),2006年8月版,第二作者;
14、《經(jīng)濟法的利益觀》,《當代法學》,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
15、《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 完善我省失業(yè)保險制度》,《新長征》,2004年7月,唯一作者;
16、《規(guī)范家電大賣場 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通信信息報》(市場看點·調查),唯一作者,2004年6月30日;
17、《消費者的知情權》,《當代法學》,唯一作者,2004年第3期;
18、《經(jīng)濟法的綜合性特征》,《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二卷,文集),2003年11月版,唯一作者;
19、《經(jīng)濟法的公法性》,《行政與法》,唯一作者,2002年第6期;
20、《知識產(chǎn)權的再認識——兼與物權相比較》,《研究生法學》,唯一作者,2000年第1期;
21、《淺析合同書面形式的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報》(理論專版),2000年5月13日(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7期全文轉載),唯一作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