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2年生于臺灣,自小在臺灣苗栗苑里長大。[1]

龍應臺
1974年畢業(yè)于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國求學,后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yè)后,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臺灣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1]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后,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
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1984年,龍于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回響;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個月內印刷24次,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1980年代對臺灣民主發(fā)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余光中稱其為“龍卷風”。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而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fā)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她的雜文針砭時弊,切中民意。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
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2]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兼臺灣《中國時報》駐法國、瑞士特派員。還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講授臺灣文學課程,并為學生導演戲劇。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龍應臺評小說》,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野火集》。[3]
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lián)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人在歐洲》。

龍應臺
199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來》;自這一年起,龍應臺在上?!段膮R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fā)展。199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龍應臺自選集》5種。1996年以后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fā)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xiàn)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見解,頗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魂牽》。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xiāng)異鄉(xiāng)》分別在上海、汕頭、陜西出版,再次在大陸文壇和書市被稱為“龍卷風”。
1999年,應臺北市長馬英九邀請,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期間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1999-2003年,當時的臺北市長馬英九親自前往德國法蘭克福,龍應臺受邀出任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為期四年,龍遂從德返臺,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及保護樹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2月,辭官開始寫作。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其后任香港大學訪問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學擔任杰出人文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位終身教授)、新竹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此外,龍也積極參與到關于香港公眾議題的辯論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國際交流等話題上,都不乏龍的聲音,其專門討論香港問題的《龍應臺的香港筆記》,在香港與新加坡的暢銷榜上停留長達半年。

龍應臺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團、普訊融悟文教基金會、誠品股份有限公司、蔣震工業(yè)慈善基金支持下,與一群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及企業(yè)家共同創(chuàng)成立龍應臺文化基金會。[2]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學者”。
2010年8月1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發(fā)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xiāng)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她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強調,這是臺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fā)布,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fā)廣泛關注。
2012年1月31日,臺灣“文建會主委”將由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接任。
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臺也將成為第一任臺灣地區(qū)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4]

龍應臺在新亞書院演講
2013年1月29日,宣布啟動“臺灣文化光點計劃”。2013年2月17日,展開為期10天的歐洲文化訪問,并出席相關頒獎典禮。
2014年12月1日,發(fā)表辭職聲明,確定辭去臺灣地區(qū)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地區(qū)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5]
2017年9月22日,龍應臺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之邀,于新亞書院圓形廣場演講,題為《青春迷惘后發(fā)現(xiàn)的十三件事》。
2018年,出版文集《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有19封寫給母親的家信,并還原母親的一生。
個人生活
龍應臺祖籍湖南衡東,父親是龍槐生,母親應美君,育有四子一女[2];大哥是龍應揚,解放戰(zhàn)爭后,她的父母隨戰(zhàn)敗的國民黨軍隊來到中國臺灣,生下了龍應臺。龍應臺前夫為德國人,是一個外交官,育有兩子,長子為安德烈,次子為菲利普。1986—1988年,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2]
個人作品
《龍應臺評小說》 | 1985.06 | 爾雅出版社 | 文集 |
《野火集》 | 1985.12 | 圓神出版社 |
《野火集外》 | 1987.02 |
《人在歐洲》 | 1988.06 | 時報文化公司 |
《龍應臺雜文精品》 | 1990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展開表格參考資料來源:[2]

龍應臺和她的作品
創(chuàng)作特點
主題思想女性主義
龍應臺認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所揭露的理性、公正平等原則,但她也清晰地看到了這一理論忽略了性別社會角色的差異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男性為參照物的觀念的不足。她在接受中選取取舍,綜合多種女性主義理論觀點,博采眾長,并從自身的體驗出發(fā),吸收與借鑒弗里丹的觀點和文化女性主義的觀點,對此進行了平衡,從而超越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理論。龍應臺還對激進女性主義中“個人問題即政治問題”的觀點進行了改造,將激進女性主義所提出的“個人問題”從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和男性對女性在性這一領域的控制擴展到母性領域,主張母性問題也是社會公共問題,將母性職能擴大到社會層面,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女性在全職母親與職業(yè)女性之間的兩難境地。與此同時,對文化女性主義的理論改造體現(xiàn)龍應臺對父權制和男女兩性關系的一些論點的衍發(fā)。
公民意識
龍應臺提倡現(xiàn)代女性應該適應公民社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以當代公民的眼光觀照社會問題和自身問題,以公民的責任和利益來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之所以看重這種責任和利益并重的公民意識,不僅是因為它可以自動規(guī)范每一個人有著極強的約束力,從而對實現(xiàn)更加合理的社會制度或氛圍具有重大作用。尊重人人平等的權利、自尊自律、情操高尚、好學多識、創(chuàng)新進取、國家民族責任感強、關心他人和集體等,既不是極端個人主義者,也不是極端集體主義者,而是精妙而完美的社會制度的主動選擇者,自由而合理的人際關系追求者。
儒家思想
龍應臺的救弱濟貧的仁愛之心,感時憂國的憂患意識,以及敢作敢為的批判精神等方面,體現(xiàn)她另一個思想根基: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影響。龍應臺的一切做人做事的姿態(tài)和方式,都能從儒家思想中找到相應的坐標。儒家思想的影響,使她的文章充滿“俠”氣,道家思想又使她的“俠”氣中帶有一絲輕靈與灑脫。這才使得她言思細密之時卻也飛轉流動、不粘不滯。
藝術手法結構藝術
在龍應臺的小說評論中,文章大多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道出文本中的優(yōu)點,然后再對文章進行評論,最后在結尾處附上對作者的意見。
在故事邏輯結構上,龍應臺評施叔青的小說《愫細怨》時,覺得她筆下的人物命運似乎有著某種相似性,故事內容的模式大致相似,只是內里的發(fā)展不一;在評陳映真小說集《山路》的文章中,雖有對其語言文字運用、場景描摹之成功的肯定,但也對《山路》中人物命運的把握提出了一些問題與思考,人物命運于此,是否符合故事發(fā)展的邏輯性,還有待思考;龍應臺特別提到的是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但小說中對故事發(fā)展邏輯的處理不夠恰當,龍應臺是用“盲目的懷舊”來整體概括這本書,但就這樣一部小說;在《龍應臺評小說》中,并非所有的都被批判的體無完膚的,也有被龍應臺看好的小說,如李永平的《吉陵春秋》,這是少數(shù)幾部被稱贊的小說之一。
語言藝術
龍應臺言他人所不敢言,語言犀利簡樸,說理透徹,直擊要害,沒有專業(yè)拗口的術語,多的是有理有據(jù)的剖析。在批判當代社會時,從社會細微處入手,寫人們所熟知的生活日常,一語中的,對社會的陰暗骯臟直言無忌,她的批判辛辣、耿直、憨膽、率真,呈現(xiàn)在了她的文章之中。龍應臺沒有背負太多的壓力,而是直接寫出了所思所想,每句話都切中肯綮,暢快淋漓。
在小說語言技巧上,龍應臺運用了新批評的理論對文本的語言做了精細的分析。所謂細讀,就是指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和結構要素作盡可能詳盡的分析和解釋。龍應臺精選了一些小說,熟練地運用新批評的方法對其中的語言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她主張文字的張力和意向的契合,語言的精準豐富與文字的連貫。在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里,她對王禎和的小說評價是“走錯了路”。她并不是全盤否定王禎和的成就,而是就這部小說而言,一洗王禎和以前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她不太茍同姚一葦和蕭綿綿兩位先生評價的“中國最難得的喜劇”的看法,她覺得《玫瑰玫瑰我愛你》中情節(jié)安排的過分夸大,王氏滑稽語言下的“喜劇”近乎一種猥瑣的粗制濫造,這種有點下流的言語反而拉低了王禎和寫《嫁妝一牛車》時給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在評李昂時,龍應臺選取了《暗夜》一文,其中的情節(jié)在她看來就是兩個女人和四個男人的故事,龍應臺并未對這部小說多加贊賞,而是直接披露其瑕疵即語言文字,以李昂的藝術功底和成就而言,這篇文章的語言表達略顯粗糙,行文構造,情節(jié)安排上落入了俗套。龍應臺對于李昂的《殺夫》極為贊賞,但認為《暗夜》則是一種退步;龍應臺夸贊蕭麗紅和施叔青在小說中的語言運用,但施叔青語言的細膩中又顯得有些瑣碎,讓人難以在枝繁葉茂中找到主干,小說的主題被瑣碎的細節(jié)給遮掩了;龍應臺在評黃凡的《反對者》中,對他的啰嗦而導致的結構松散和邏輯矛盾進行了詳細的評述;龍應臺比較贊賞的是對陳映真的小說,雖然篇幅不大,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她對陳映真短篇小說集《山路》的細細品鑒,對《山路》《玲珰花》中輕描淡寫的手法的較高評價,越是可怖的場景寫得越是平常,無形中增加了陰森的氣氛。
人物評論
在龍應臺對人物塑造的評價上,對施叔青小說中人物評價較為典型,施叔青的才情在龍應臺筆下似乎被一眼看穿。龍應臺提出“繭里的女人”,這既是評論施叔青小說的標題,同時也是對施叔青的創(chuàng)作以及她筆下人物的概括,精煉而準確。施叔青筆下人物尤其是女性,有著類似的遭遇,共同的特點,永遠無法跳出“女人”的禁錮,她們雖各個個性鮮明,但最終的結局卻是相近的。龍應臺對在小說中運用戲劇表達的方式給予了很高的贊賞。龍應臺評無名氏的愛情小說時,就像評施叔青一樣,似乎作者的寫作套路一眼就被看穿了,人物塑造、故事情節(jié)都充滿了“濃得化不開”的熱情,給予了青少年情感想象的空間。
獲得榮譽
時間 | 所獲獎項 | 獲獎結果 |
2013 | 第二屆“散文世界”杯全國散文獎 | 獲獎[7] |
2010 | 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 | 提名[6] |
人物評價

龍應臺
人民網、
鐵道網:
龍應臺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評家和優(yōu)秀的文化建設者。龍應臺是才學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為其實都取決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樣用直接而有力的雜文,“筆鋒常帶情感”,來揭示我們社會的病情。作家
李敖:
龍應臺在將自己的文化理念通過官僚機器的運作變成現(xiàn)實后,最終一塵不染地回歸文壇。學者夏鑄九:
她(龍應臺)知道什么時候該斬釘截鐵,什么時候該動用柔軟示弱。詩人余光中:
龍應臺是才學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為其實都取決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樣用直接而有力的雜文,“筆鋒常帶情感”地來揭示社會的病情。人物事件
人物爭議2019年9月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fā)表文章《為何只見雞蛋不見燃燒彈?》,批龍應臺涉港言論。文章指出,龍應臺在社交媒體上寫了一段長文,以“花園的地上有一顆雞蛋”形容香港,形容香港年輕人,試圖營造出一種“以卵擊石”的悲情,然而對于這樣的言論,網友顯然不買賬,有人直接反駁:只見雞蛋,不見炸彈。四處叫喊帶有“港獨”色彩的口號,瘋狂堵塞機場破壞地鐵設施,在街頭縱火,這哪里是雞蛋?這是鐵錘。如果任憑騷亂遷延,香港才有巢傾卵覆之虞。號稱文化人的龍應臺,她的邏輯其實早被大陸網民看穿,那就是思維上的狡猾:當你和她談止暴制亂,她卻和你談情懷;當你和她談家國情懷,她卻要和你說民主法治;但當你真的和她談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就是基于憲法和基本法,她卻強調你為何要干涉香港自由;而當你尊重特區(qū)政府高度自治權、尊重修例或停止修例、給香港足夠的空間,她卻怪你為什么“不去了解”。[8]
書籍作品8部全部啊,上海男人百年思索目送簡介: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赌克汀肥?.親愛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