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來歷
下坑村,位于潘田鎮(zhèn)西北部,距離潘田鎮(zhèn)政府約2公里,相鄰自然村有北連上坑村、南鄰上江村。東西兩面是山嶺,村該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原潘田鎮(zhèn)流坑村遷入聚居而形成。因居住的地域有兩個自然坑道,村子位置在下段坑道處而取名(下磜坑),后習慣簡稱為下坑村。該村位于背面山麓腳下,最高的山嶺是主人頭嶺,海拔約450米。村邊有一條小溪環(huán)繞,名為磜居下坑,自西向東流往松柏橋頭坑溪段。
【地理位置】
下坑村,位于潘田鎮(zhèn)西北部,距離潘田鎮(zhèn)政府約2公里,相鄰自然村有北連上坑村、南鄰上江村。村含各小屋為:上老屋、下屋、上新屋、唐口園、溪角塘、橋頭坑、外新屋、圳之背、瓦窯窟。
歷史沿革
清朝隸屬于豐順縣潘田社。民國時期,隸屬于豐順縣潘田鄉(xiāng)。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隸屬于豐順縣黃金區(qū)。1958年隸屬于揭陽縣。1961年隸屬于豐順縣潘田公社。1986年隸屬于潘田鎮(zhèn)松柏行政村。
姓氏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劉姓,根據《劉氏族譜》(1994年)記載,清朝由興寧經過潘田流坑村遷移至錫坑坪村,后再遷入本地,其后代在下坑村繁衍生息。至清末,發(fā)展至500余人。至2018年共有1100多人。其中有部份遷居珠三角、深圳、珠海、廣州、韶關、惠州、梅州周邊等地定居。
下坑村后裔遷至多處開枝散葉,潘田鎮(zhèn)華亭召福田、中心彎弓壩、新南七斗尾,茶背閃橋、葉坑等地。另據村中老譜記載,遷四川敘府及其他地方居住。
2015年底,有戶籍人口930人,約151戶,其中:男性540人,女性390人;80歲以上20多人,18歲以下180人,2018年最年長者年齡92歲,村中記錄最長壽老人為103歲(已故)。常住人口750人,留守兒童38人。生活主要依靠農業(yè)收入的有650人,常年在外務工有180人。有港澳臺同胞32人;華人華僑58人,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國;歸僑1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歷史變遷

下坑村居圖
該村交通便利,文娛設施齊全,村道與省道 S334線相接。1980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2004年通水,2008年通互聯網。2009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世紀80年代末,在下坑村委,全體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全村集資,自行建造多個蓄水池,從遠處數公里外(嶺背峯)山林中的山泉水引出。至此村民家家戶戶都喝上了自來水。從而告別了幾百年傳承下來從井里擔水飲用的習俗。其后,由上級政府主導再次更換水管,重新建造蓄水池,更換水源,以滿足全村人的用水需要。
經濟作物
傳統(tǒng)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兼種花生、玉米、潮州柑、青棗、烤煙、生姜等經濟作物,飼養(yǎng)豬、狗、雞、鴨、魚等禽畜。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yè)收入、務工工資性收入和商業(yè)經營收入等。傳統(tǒng)食物有糍粑、蘿卜粄、芋頭粄、米粉等。
特色民俗
下坑村特色民俗主要是客家民俗,時令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冬至節(jié);民俗有婚嫁、喪俗、嬰兒滿月、壽慶、新遷等;每一樣民俗都是各有特色,豐富多彩。
婚嫁,娶親時,新郎開車隊去新娘家迎接新娘,新娘要按吉時入門。一般新郎都會提早前去接新娘,因為新娘的姐妹們都要這時為難新郎,進行各種刁難,例如給紅包、給伴郎們喝酒、出題考驗他們,直至她們玩高興了,時間差不多了,才會讓新郎進屋接新娘。新娘入門時由男家選一位“命好”的女長輩“牽新娘”入屋,新娘入屋后不久就要端茶敬長輩,從男方父母開始,然后按疏遠輩分輪下去,長輩喝了茶就要給相應的端茶錢作為見面禮。等端茶結束后,雙方的親戚長輩就可以入席舉杯慶賀了。新娘要等三朝以后,才可以回娘家。這也是一種特色民俗。
新遷,俗稱“搬新屋”。新居建好后,擇吉搬入時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同時宴請親朋好友。親友可以送鏡畫、中堂、喜炮等禮品;女主人外家則送籮、米篩、簸箕、戽斗等。搬新屋多在挑選吉時舉行,以取越搬越亮的好兆頭。屆時,主事人全家穿新衣,拜祖先,打鞭炮,慶祝“搬新屋”,這樣搬進新房后生活才會越來越紅火。
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那天,當地人有吃“艾粄”的習俗,用苧麻、雞屎藤、田艾的葉搗爛和米粉做成。清明節(jié)也有掃墓的,本地人稱之為“掛紙”,掃墓時,除草添土,掛紙焚錢,用三牲敬先人,祭拜結束后燃放禮炮、爆竹。
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半。親朋互贈月餅,家中買魚肉、殺雞鴨,或炒粉面,全家歡聚。入夜,備花生、柚子、月餅,在庭中賞月。孩子們到野地里用土磚、石頭、瓦片等砌成空心窯,放進碎柴草,點火燃燒.火煙沖天,拍掌歡呼。
歷史人文

下坑老祠堂
有一座“劉氏祠堂”,兩堂三橫,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于1950年,土木磚瓦結構,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仍作為宗祠使用。老祠堂匾額:彭城堂,楹聯:彭城世德,祿閣宗風。
下屋祠堂稱:式谷堂,上堂楹聯:長處泊山河秀毓靈鐘富貴勿忘先祖德,敬承新歲月風和日暖千秋永享太平春。下堂楹聯:長治久安萬代兒孫沾祖德,敬宗睦族一堂孝裔振家聲。
另村中有水口廟1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民國年間重修。村民在每年大年三十日及清明節(jié)前后會前往拜奉神靈。
劉氏族譜編寫于1994年,現于族中珍藏。劉氏家訓:“教育后人、和睦鄉(xiāng)鄰”。村中制定有環(huán)境衛(wèi)生村規(guī)民約。

橋頭坑
隨著人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如今下坑村內村民大部分已遷出橋頭坑(下坑新村)居住。村內文化

文化活動中心
2014年,多名外出熱心鄉(xiāng)賢、村內熱心人士倡議籌建活動中心,并由劉建華、劉秀停、劉郁林、劉兵源等主持成立十多人的籌建小組,籌資建造文化活動中心。得到村內及社會各屆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籌集資金約80多萬元,于2017年冬建成了占地約2000平方的活動中心,有接待室、會議室、保管室、化妝室、文化舞臺、文化長廊、籃球場等設施。音響器材、鑼鼓等一批娛樂齊全。活動中心內建成的文化長廊,記載了下坑村的發(fā)展歷史和熱心公益事業(yè)村民芳名?;顒又行慕ǔ珊蠖啻闻e行了鎮(zhèn)、村的各項娛樂活動。陶瓷技藝20世紀70年代,下坑村辦有缸廠一座,主要是純手工制作陶瓷瓦缸、煙窗管、水缸等陶瓷。至80年代未缸廠廢棄,至2014年改建為村文化活動中心。
習武習俗舊時不太平的年代,下坑村民素有傳統(tǒng)的習武習俗。一來可以強身健體,二來可以防身。因為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村中青壯年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中,常要外出各地謀生,如過湯坑,落留隍通常要走山路,夜路。為確保人身安全,都會習武防身。
歷史事件
民國十八年,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蘇區(qū)的進行圍剿,全村房屋被燒光,致使全村人流離在外,三年后,村人陸續(xù)回村內重建家園。
村中重視教育,解放前就成立了小學堂,1970年有小學一二三班就讀,1990年進行教育合并至松柏小學就讀。
主要人物有:
1、劉玉甫,1891-1927年,于1923年參加赤衛(wèi)隊,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革命低潮,1927年秋因叛徒出賣被害。
2、劉秋澄,1902-1947年,于1939年成立豐順蘇維埃政府,任第十三區(qū),區(qū)委書記,后被國民黨下令追捕,逃至南洋。
3、劉月盛,1888-1927年,屬赤衛(wèi)隊成員,于1930年在茶背戰(zhàn)役中犧牲。
烈士:劉澄源、劉貞祥、劉及還。
英雄人物:劉秋澄、劉熾常、劉和鐵、劉及青。
老紅軍:劉及濃等。
村落榮譽:革命老蘇區(qū)二級。
4、劉郁林(1963.1— )珠海市漢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5、劉志輝(1973.8— )2017年12月被評為初中英語高級教師(韶關市武江區(qū)西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