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牌年畫以其造型淳樸、色彩熱烈、富有強烈的喜慶氣氛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逢年過節(jié),張貼年畫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在上世紀的20-40年代,在上海產(chǎn)生了一種新型的年畫,因其畫面附有年月歷表而得名為“月份牌年畫”(也稱“擦筆年畫”)。它一出現(xiàn),就受到了當時各階層市民的歡迎。

中文名

月份牌年畫

別名

擦筆年畫

創(chuàng)作時期

上世紀的20-40年代

地點

上海

特點

造型淳樸、色彩熱烈

特點

月份牌年畫

月份牌年畫,與傳統(tǒng)的木版年畫不同,傳統(tǒng)的木版年畫除了神像畫外,表現(xiàn)的大都是民間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表現(xiàn)手法采用的是單線造型,平面著色。而月份牌年畫不僅印刷精美,還結(jié)合現(xiàn)實題材,表現(xiàn)刻畫了許多時尚的都市時裝美女。這些美女身著鮮艷華麗的時裝,或置身于洋房、或游曳于公園,旖旎的風(fēng)光和人物形象,成為了市民了解都市生活的一個窗口。

溯源

月份牌年畫

作月份牌年畫最早的畫家,當推蘇州人周暮橋,當時他 是《點石齋畫報》和《飛影閣畫報》的主要繪稿人;和周暮橋在一起的還有安徽歙縣人鄭曼陀。他們早期作畫,表現(xiàn)的都是一些美麗動人的古裝美女,如西施、王昭君、紅娘、鴛鴦、白娘子等等,后來則以現(xiàn)實題材的都市美女為主。許多老人回憶,那時月份牌年畫上的大美人“眼睛會跟著人轉(zhuǎn)”,可見他們的畫功非同一般。

傳承

月份牌年畫

新中國成立后,月份牌年畫中嬌艷的古裝美人和時裝美女圖顯得不合時宜,因而逐漸被冷落。在“文革”期間,被指責(zé)為“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而禁止印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月份牌年畫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特別是表現(xiàn)愛情故事的《西廂記》和《白蛇傳》,更受人們的喜愛。一時間,月份牌年畫成了年畫中的主角,迎來了月份牌年畫的繁榮期。但到1995年前后,月份牌年畫和以影視女演員為主打的掛歷不再受歡迎,逐漸淡出市場。某人收藏有一幅鄭曼陀的《照鏡》美女圖,由于不懂行,過早地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