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鹀新疆亞種(學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屬小型鳴禽,是蘆鹀的亞種之一。體形最大;嘴粗厚有很明顯的弓曲,下嘴較寬,羽色最淡,具淡黃色彩。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nèi)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cè)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nèi)筑碗狀巢。一般主食植物種子。主要分布于俄羅斯烏拉爾山脈至哈薩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及蒙古西北部,中國新疆西部。

外文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

鹀科

動物界

雀形目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鹀屬

蘆鹀

拉丁學名

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

亞種

蘆鹀新疆亞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蘆鹀新疆亞種

.

【拉丁學名】Emberiza?schoeniclus?pyrrhulina

【命名者及時間】Swinhoe,?1876

【英文名稱】Common?Reed?Bunting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鹀科

分布范圍

分布于俄羅斯烏拉爾山脈至哈薩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及蒙古西北部,中國新疆西部喀什、莎車、東至哈密(繁殖鳥),黃河上游,甘肅西北部弱水(冬候鳥)。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低危(LC)。

外形特征

蘆鹀新疆亞種體型是蘆鹀亞種中最大的一種,體長16?cm,翼展25?cm,體重25?g?。具顯著的白色下髭紋。繁殖期雄鳥似葦鹀但上體多棕色。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頭部的黑色多褪去,頭頂及耳羽具雜斑,眉線皮黃。與葦鹀的區(qū)別還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圓凸形。該亞種雄性成鳥嘴粗厚有很明顯的弓曲,下嘴較寬,羽色最淡,具淡黃色彩。雌性成鳥色澤差淡,嘴如雄鳥。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色淺;腳肉褐色。

生活習性

蘆鹀新疆亞種屬于開闊地區(qū)鳥類,一般棲息于湖沼沿岸低地的草叢和灌叢,也見于山區(qū),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對外,多結(jié)群生活,遷徙時結(jié)合成10一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區(qū)更分為小群或單獨活動。性頗活潑,常飛翔于低樹、柳叢之間,時而追逐,時而隱藏。性又怯疑,一見有人即刻隱匿于植物叢下部。受驚時飛翔極快,多作短距離飛行;活動時伴隨著鳴叫,叫聲頗似葦鹀,但聲較粗也不響亮。雜食性,食物為葦實、草子和植物碎片,各種昆蟲及其幼蟲。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5—7月。巢筑于沼澤草叢或水柳上。每窩產(chǎn)卵4—5枚。卵底色從橄欖灰到紫土色,上具多數(shù)分散的暗紫褐色點斑和曲紋,以鈍端較多。雌鳥孵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