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的褐色披肩》是美國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長篇小說,講述了美國墨西哥裔女孩拉拉的成長歷程與家族史。

中文名

拉拉的褐色披肩

外文名

Caramel

作者

桑德拉·希斯內

定價

32.50 元

語言

中文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2月

裝幀

平裝

版次

1

ISBN

9787533928643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說

開本

16

作品簡介

每一年,塞拉亞·雷耶斯(“拉拉”)一家——叔叔、嬸嬸、父親、母親,還有拉拉的六個兄長——都會分乘三輛車進行一次亂哄哄的旅行。他們從芝加哥啟程,駕車前往墨西哥城度暑假,那里是他們的“小乖乖祖父”和“可怕祖母”的家。一路之上,拉拉力圖在兄弟們的聒噪之外尋找另外一種聲音;她嘗試理解自己身處何方,究竟是在邊境線的哪一邊。對于家族生活,拉拉是一個精明的觀察者。但是,當拉拉開始講述發(fā)生在祖母身上的故事,尋找是什么原因導致祖母變得如此可怕時,祖母卻指責拉拉的描寫夸大其詞。轉瞬之間,對家族中幾代人身世的講述演變成了一場“追溯歷史”的喧鬧之旅,于是,真實與謊言就這樣交織在生活之中。該書堪比一條珍貴的墨西哥長披肩——經過了雷耶斯家女人們的代代相傳,它依舊隨風舞動,生生不息;它就是一部鮮活的關于歷史、家庭以及愛的史詩。

作品目錄

第一篇 回到故土墨西哥

第二篇 跨越邊境的努力

第三篇 鷹與蛇,我的母親和父親

01 綠、白、紅,墨西哥的顏色10 故事從祖母開始36 祖父去世了
02 墨西哥,我們最近的南方鄰居11 孤獨的日子37 命運大街上的生活
03 回到故鄉(xiāng):卡比盧恰12 祖母的真命天子38 姑媽的故事
04 我們這一家13 小幫傭來到祖父家39 邊境上的朋友
05 “靚皮兒”姑媽14 在“十日劫難”中,祖父失去了他的三根肋骨40 祖母來到芝加哥
展開表格

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生活在美國的拉丁族裔,作為墨西哥裔移民的后代,桑德拉·希斯內羅絲有著深刻的“他者”體驗,這一切都反映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整個創(chuàng)作的底色,她說:正是我感受到的這種“他者的屬性”,這種憤怒,最終迫使我寫了那種別人從來沒有寫過,也只有我才能寫出來的東西。希斯內羅絲的父親是墨西哥人,移民到美國生活,她的母親則是移民的第二代,一家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常常往返于芝加哥與墨西哥城,不斷地搬遷和常常“在路上”的狀態(tài)反映在《拉拉的褐色披肩》中拉拉一家那場看似喧囂實則無奈的旅行。

角色介紹

拉拉(塞拉亞·雷耶斯)

拉拉生長在傳統(tǒng)的墨西哥大家庭中,是家中七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親整日忙于生計,母親總在牢騷抱怨,六個哥哥和最小的她仿佛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因為幼年的孩子們都叫不全自己兄妹的名字,所以每個人都有了固定的簡名,塞拉亞被喊成了“拉拉”。

拉拉沒有因為自己家境貧困而自暴自棄。相反,拉拉天性樂觀。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學校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樂觀主義精神也幫助拉拉度過了人生的重重難關。樂觀主義精神給予拉拉勇氣與力量去探尋過去,憧憬美好的未來。

索萊達

祖母索萊達童年不幸。她過早地失去了母親。父親再婚后,就對索萊達不理不睬。在繼母的慫恿下,索萊達被送到了菲納姑媽家當長工。但祖母索萊達并沒有自暴自棄。她天生樂觀。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自己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終于,她等來了納西索,等來了美好的愛情和美好的生活。

拉拉的父親

剛來到美國時,拉拉的父親兩手空空,什么都沒有。但天性樂觀的他沒有氣餒。他憑借著好手藝,為美國的家具公司工作。剛開始,拉拉家里的東西都是貸款買的,全家住的房子也是租的。慢慢地,在父親不懈的努力下,拉拉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好。終于,拉拉父親在圣安東尼奧的“黃金國”大街上買了一幢屬于自己的房子。

作品鑒賞

成長主題

《拉拉的褐色披肩》是一部關于主人公拉拉成長的小說。

在嘈雜破陋又擁擠不堪的家中長大,拉拉尚未體會到和諧溫暖的親情,但已感受到父權社會中女人的被動地位。在奇卡諾家庭中男人和長輩就是這些價值觀的化身和傳播者,而女孩自童年起,就得屈服于這種權威,很容易喪失性別自我。

上中學的拉拉對自己的容貌不自信,覺得盡繼承了父母長相的缺點,她很想擁有和同學一樣的穿戴,很自卑又很想受到肯定的心理說明少女的自我意識在成長,又沒有完全的獨立自信,所以依賴、渴望別人的尊重和關愛,認為獲得他人特別是異性的關注就是個人價值的體現。由此,也就產生了“女性青少年成長中的一個中心話題,即對愛情的追求和愛的苦澀。”家庭和社會不是女性承受的唯一負擔,宗教的力量把人正常的欲望都扭曲成了罪惡。拉拉瞞著父母和埃內斯托私奔,天真地以為如果自己懷孕,父母就會答應婚事,但是男孩事后改變了主意,他說:“我們都犯了罪,拉拉,你和我都是罪人……性的唯一目的就是傳宗接代,教理上就是這么說的,況且我們還沒有結婚。事實上,我不能娶你,你甚至連天主教徒都不是”。祖母那個年代,女孩們對兩性知識一無所知,宗教仿佛是把“閹割刀”,就算在拉拉身處的時代,對女性的性教育也是遵循“少說為妙”,但是真正出事的時候卻把矛頭指向女性,沒人為女性辯護一句。經歷初戀失敗的痛苦后,拉拉獲得了對生活的感悟,她認為自己就是人生電視劇的導演,悲劇或喜劇由自己決定,和男孩的交往只是生命的插曲,不會感到后悔和羞恥,至多是遺憾。后來她還在好友的陪同下去了“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對自己的身體有了質的了解”。告別童年,走向成年的青少年處在變化過渡的交界地帶,這是一段“困惑與渴望相伴、恐慌與頓悟并行的心路歷程”,成長不只是生理上的成熟,也是精神上的成熟,拉拉在失去天真、幻想破滅后,獲得了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的積極思考和重新認識。

作為少數族裔成長女主人公,拉拉不僅要面對性別身份的困惑,更要經歷雙重文化身份的沖突。塞拉亞·雷耶斯一家,每年暑假都從芝加哥出發(fā)前往墨西哥城看望爺爺奶奶,這樣的跨境之旅不是想象的那么輕松喜悅。租來的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白色的行車線仿佛看不到盡頭,行至狹窄的山路時有墜落峽谷的危險,漫長的行程中熱浪滾滾,坐車的人腿腳麻木,開車的人頭暈眼眩,但每年定要團聚一次。這是老一代拉美移民對家庭的重視,對家園的惦念,是對自己民族的一種無法割裂的情感。

精美實用的披肩是墨西哥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披肩的編制工藝非常古老復雜,手藝的代代相傳下,美麗的披肩是勤勞女性在勞動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也是女性情感的紐帶。拉拉的祖母索萊達一直珍藏著這樣一條披肩,索萊達幼年喪母,而后又被再婚的父親送到姑媽家寄養(yǎng),孤獨悲傷的她只有大披肩作伴,她“擁有的一切就是那條褐色大披肩,她把披肩的流蘇編上又拆開,這也是一種‘語言’——她所使用的語言?!崩诒粦偃藪仐壓螅婺傅呐绱┻^熙攘人群,獲得這樣的頓悟——“每個人都同我聯結在一起,我也同他人聯結在一起,就像披肩上的一縷縷絲線一樣。如果把一股線拉開,整條披肩就會解體”。青春期的拉拉視家為束縛自由的“枷鎖”,在經受傷害后她明白了家是“港灣”以及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不能自私地因自己對愛情和自由的追求而拋下家人。一條披肩將數代人、一個大家庭緊緊圍在了一起。

少女拉拉在與傳統(tǒng)價值觀抗爭中對自我性別身份的探尋之旅,以及在跨越邊界中對族裔身份和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讓她最終確立了想當作家的成長道路,她要去為更多人創(chuàng)造心靈家園。經歷了生活的困苦,面對過祖母的死亡和體會了愛情的絕望之后,她已是位懂得寬容和學會堅韌的年輕姑娘,在擁抱、認同兩種文化身份的基礎上,拉拉收獲了新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平和,并體悟到自己應該努力成為一名作家,這紙上的空間正是拉拉探尋自我身份、構建精神家園以及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自由舞臺。

藝術特色

《拉拉的褐色披肩》是一部關于象征的小說。在小說的題目中,褐色的披肩本身就是一種象征。對于美籍墨西哥女人來說,披肩是她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女孩們從小就跟隨母親學習如何編織披肩。緊接著,女孩們長大后又會將這門手藝發(fā)展得更加興旺,從而形成了她們自己的特色。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每一個女孩,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擁有一條由自己編織的披肩。這條獨一無二的披肩是她們的嫁妝。在她們死去的時候,這條披肩會陪伴她們進入墳墓。披肩是美籍墨西哥女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東西。披肩伴隨著她們體味人間的苦辣酸甜。從某種意義上說,披肩象征著美籍墨西哥女人的歷史。

《拉拉的褐色披肩》是以拉拉的祖母索萊達和祖父納西索的浪漫童話般愛情故事為主題展開小說情節(jié)的。在小說中,祖母索萊達的命運和童話中的灰姑娘的命運是一樣的。而祖父納西索就是來救她的王子。拉拉把祖母索萊達和祖父納西索的愛情比作那種浪漫溫柔而又純潔無瑕的“無名的華爾茲”。索萊達和納西索的浪漫的愛情故事續(xù)寫了現代版的灰姑娘與王子的愛情童話。

故事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作為墨西哥裔美國女性掌握書寫的主動權,打破了單一性的白人男性文學權威。此外,講述故事的語言是英語和西班牙語兩種語言,這是對主流文化語言的對抗及其中心地位的消解。故事虛構形式上的新穎構建了當代奇卡諾文學不可忽視的地位。書中離奇幻想的意境和現實的細節(jié)描寫穿插出現,有祖母的幽靈和孫女的對話,有薩滿教士、女巫及超自然現象,充滿印第安神話傳說和土著傳統(tǒng)觀念的奇異神秘和怪誕的色彩,這些內容上的虛構從多個層面表現了墨西哥本土文化風景,魔幻中卻反映了墨西哥人民族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真實性。

書中敘事注重心靈感受,用孩童般純真的口吻,拉拉重拾了記憶的彩線,編織起一個夢想的家園,重現出浪漫又充滿懷舊氣息的墨西哥。以墨裔美國人的切身經歷為基礎,這部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的虛構既反映了不同層面的社會現實又表現了少數族裔邊緣人物對自我認知的探索,解構了紀實的主導地位,虛構將散亂、被忘卻的事實重新編織成精美的物品,成為優(yōu)于紀實的對立因素。故事就是舊事,回憶以前的事不可能是完全復制,它穿越時空為人們講述或流傳下來時已被打上歷史的烙印、注入世代人的情感。小說主人公追溯的不僅是家族歷史,也是心路歷程,不僅是尋根之旅,更是自我身份和價值的探尋,這種心靈的真實正是文學藝術的精髓。

《拉拉的褐色披肩》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作者在每章之后添加的注釋,這些注釋涉及墨西哥的流行文化、歷史事件、著名人物等,作者將這稱為一種非常有趣的寫作體驗,并且試圖以注釋的方式激活塵封的歷史,形成一種雙重文本的效果,增添閱讀樂趣,也增加了知識的飽滿度。

作品評價

一本不同凡響的書,《拉拉的褐色披肩》充斥著對日常生活中關于夢想的回憶與紀念……如同一部特大號的家庭相冊,它既屬于私人,也屬于世界。

——《費城問訊者》

一出家族狂歡,迸發(fā)出所有的活力……毋庸置疑,它的確可以稱作希斯內羅絲的巔峰之作。

——《華盛頓郵報》

一本佳作……再現了生活之中的種種荒謬,災難和超凡之處……(作者)雄心勃勃地將豐富的文學主題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芝加哥太陽時報》

希斯內羅絲屬于那種雅俗共賞的作家,這是一本有關家族,家庭生活,以及在世界的廣袤圖景中尋找自我的小說。

——《今日美國》

一段百年的家族歷史,一出多姿多彩,不斷延伸的“跳房子游戲”……希斯內羅絲以其精心編織的種種傳說令我們沉醉其中,無論宏大還是短小,她的故事處處閃耀著一種動人心魄的光澤。

——城市生活雜志《閑暇紐約》[1]

希斯內羅絲有一雙善于捕捉細節(jié)的慧眼,有一對收集對話和絕佳幽默感的完美耳朵……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是一次力量的旅行——它就蘊涵在語言之中,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圣路易斯郵報》

來自塵囂與榮耀,交織著仁愛與激情……一部包羅萬象的家族史,它不僅僅講述了雷耶斯家族——那些裝神弄鬼者,蠱惑人心者和惹是生非者的傳奇;它還是我們所有人生活經歷的縮影——有好有壞;有苦,當然,還有甜。

——《邁阿密先驅報》

希斯內羅絲是一個技巧嫻熟的藝術家……《拉拉的褐色披肩》意韻深遠——無論是情節(jié)演進,還是人物性情,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休斯敦紀事報》

作者簡介

桑德拉·希斯內羅絲(Sandra Cisneros),1954年生,當代美國著名女詩人,墨西哥裔。1984年,30歲的她憑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舉成名。此外還著有短篇故事集《喊女溪及其他》和若干詩集,具體有《My Wicked, Wicked Ways》《Bad Boys》等。桑德拉的書行文清澈,親切易懂,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筆觸,述說著淡淡的喜悅與憂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