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矛(1925-2017年11月20日),蒙古族。陜西蒲城人。1946年畢業(yè)于陜西省商業(yè)??茖W校。曾在無錫市青年文工團工作。建國后,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首都新聞攝影學會會長。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在首都北京定居,共有2子1女。

2017年11月20日,鐵矛因病去世,享年92歲。

中文名

鐵矛

性別

出生日期

1925

去世日期

2017-11-20

籍貫

陜西蒲城

民族

蒙古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陜西蒲城

畢業(yè)院校

陜西省商業(yè)??茖W校

職業(yè)

記者

主要成就

首都新聞攝影學會會長

人物生平

在舊中國,他學的是商業(yè)專科學校銀行科,參加過“民青”地下學生運動。做過教務員、會計統(tǒng)計員、繪圖員。這些工作都沒有激勵起他的積極性,只是混口飯吃,學非所用。1949年7月,他參加了無錫市青年文工團和共青團。因為學寫了幾篇通訊稿,竟在上?!段膮R報》上發(fā)表,從此改變了他人生道路。

1950年,他一連碰到三次機遇,跳了三個臺階,從基層團委到中央團校學習革命理論。由于革命形勢發(fā)展非常迅速,共青團中央急需組建一張報紙來指導青年運動,各方面需要人才。同年12月,團校沒有畢業(yè),他調到團中央參加中國青年報社的籌建和報紙的創(chuàng)刊,開始學習新聞,成為一名職業(yè)新聞記者。

他是個活躍分子,學習興趣多種多樣,唱歌、繪畫、木刻、球類運動、寫作等都很喜歡。到報社后,起先做編輯工作。攝影記者還沒有物色到一個人,社領導決定自力更生,培養(yǎng)他當攝影記者,邊學邊干,從實踐中提高業(yè)務水平。從此,他愛上了新聞攝影。

攝影記者是用形象報道新聞,他體會首先要學好新聞業(yè)務,當好新聞記者,才能做好攝影記者。為了提高大家的新聞學知識水平,報社領導采取了“請近來”和“走出去”到生產第一線去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進行新聞報道。至于攝影技術的學習,看一些攝影入門的書,請師傅帶徒弟的辦法,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他在報社不出門,就近取材,拍攝了報社內部生活的大量活動照片,既是實地鍛煉拍攝技能,也為報社積累了歷史圖片資料。在報紙創(chuàng)刊幾次周年活動展覽時,這些圖片都成了珍貴的歷史教材。

當時,青年報社圖片庫的底片、樣片有專人保管,其所以保存的比較完整,也與他從始止終的關心很有關系。他的老同事都“畢業(yè)”了,他卻對與他一起成長起來的報紙懷有深厚感情,表示要在報社將生命進行到底。

鐵矛喜歡用簡練的文字和圖片互相配合,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地報道青年活動和先進人物。因此,報人都知道他既拍攝了好照片,也寫了一些通訊報道。幾次新聞攝影工作的總結材料,也是他的份內工作。他寫的攝影論文《攝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新聞攝影的“正規(guī)軍”和“游擊隊”》等文章,還寫了一本自學攝影叢書《旅游攝影》和內參《青年報人影像回望》。

編輯部大廳里,掛滿了歷屆攝影記者的經典攝影作品。鐵矛的《毛主席迎接伏羅希洛夫》是他的代表作,掛在第一幅位置。1957年這幅新聞照片發(fā)表后,反響強烈,新華社借去對國外發(fā)稿,上海和遼寧兩地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印制了大型招貼畫,廣為宣傳中蘇友好。也就是在這唯一的一次重大采訪活動中,他抓拍的《聶帥和毛主席》被認為是聶帥最為理想的動態(tài)照片,發(fā)表在《毛澤東》大畫冊上。還有一幅周恩來總理和蘇聯(lián)少年的合影,是周總理當時讓他拍攝的。他說;“能榮幸地和周總理說上幾句話,在報社恐怕是沒有第二個記者。”幾十年之后,回憶起這次采訪活動時,他的自我評價是:“我是第一次參加中央級重大采訪活動,根本沒有經驗,其所以成功,絕不是因為我比在場記者水平高,完全是由于我被幸運地擠到最好的位置上,是偶然碰上的?!?/p>

在數十年的攝影采訪中,幾乎完全是正面宣傳報道,而天災、人禍、搶險、救災等客觀新聞照片,少之又少。那時還處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年代,對外封閉、保密。相比之下,他感到現(xiàn)在的新聞攝影報道的范圍非常廣闊,攝影記者可以大顯身手,拍攝到更多更好的新聞照片。

從中國青年報社離休后,他曾在《中華老年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等單位協(xié)助攝影工作[1]

人物逝世

2017年11月20日21點30分,鐵矛因病于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