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對梅花臺風的戲稱。2011年8月,“梅花”以超強臺風的級別氣勢洶洶地撲向大陸,人送外號“梅超風”。8月9日,“梅超風”跑偏變成“梅干菜”。

類型

超強臺風

“梅超風”得名

“梅超風”來襲之下的錫城照片

2011年第9號熱帶風暴“梅花”于2011年8月8日18時30分前后在朝鮮西海岸北部沿海登陸?!懊坊ā币猿瑥娕_風的級別氣勢洶洶地撲向大陸,被網友稱為“梅超風”。2011年8月8日,無錫在“梅超風”的襲擊之下,不少地方突然來陣瓢潑大雨,讓很多市民是措手不及。市民議論,“梅超風”是無所不在的。

梅花臺風“坑爹”

2011年第9號熱帶風暴“梅花”晃晃悠悠終于在朝鮮西海岸北部沿海登陸。多少人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了下來,這坑爹的“梅花”終于弱弱地登陸了,還只是個“熱帶風暴”級別,估計在海上轉得太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登陸了,上了岸也只好下點小雨,刮點小風,意思一下就過去了。

中央氣象臺說,這次“梅超風”起碼會影響10個省,它卻一路上像個喝多了烈酒的大鳥,走了一路,觀光了一路,也忽悠了一路,當然也折了自己的壽,越跑越弱,最后差點爬不上岸。

變成“梅干菜”

2011年第9號臺風“梅花”8日18時30分左右在朝鮮西北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2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85百帕。在登陸前的一個半小時,“梅花”已經減弱為熱帶風暴。從7月28日14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梅花”就開始了與人類“捉迷藏”的過程。它的強度經歷了增強——減弱——再增強——再減弱的變化,可能登陸地點從最初預測的浙江到江蘇一帶沿海,轉移到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最終在朝鮮西海岸登陸。從“超強臺風”到“熱帶風暴”,讓人擔心不已的“梅超風”緣何變成了“梅干菜”?

“梅花”為什么強度起起伏伏?

“梅花”2011年7月28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先后經歷了“增強——減弱——再增強——再減弱”的過程。近乎完美的螺旋云系結構和不斷加強升級,都讓人擔心它會成為“桑美”(2006年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的翻版,網友不禁驚呼:“梅超風”就要來了!

但是之后“梅花”出現的變化降低了它的危險度,“梅超風”變成了“梅干菜”。中央氣象臺劉芯竹介紹,從6日凌晨開始,“梅花”的完美形狀出現嚴重變形,兩側的云系發(fā)展呈現出兩極分化。東側云系非常旺盛,繼續(xù)加強,但西側的外圍云系卻明顯減弱,從衛(wèi)星云圖看,就像是一朵梅花被吹掉了一半的花瓣。

6日15時,“梅花”從強臺風減弱為臺風;8日17時,“梅花”減弱為熱帶風暴;最終在朝鮮西北沿海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23米/秒)。

氣象專家介紹,臺風強度預報在國際臺風屆是公認的難題,對臺風強度變化的機制還缺乏很深入的認識,中央氣象臺正在對“梅花”強度起伏的原因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從分析看,移動速度和海溫條件都是影響臺風強度的重要因素。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平均移速一般為每小時20公里左右,受大氣環(huán)流影響,“梅花”移動速度較慢,僅為每小時10至15公里?!懊坊ā遍L時間在同一片海域維持,由于風浪導致深層冷海水上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強度的加強。

另外,26攝氏度以上的海溫有利于臺風強度發(fā)展。黃海中北部海水溫度低于26攝氏度,因此“梅花”移動到黃海南部以北后強度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