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德(1965.1~),男,福建漳州平和人,曾任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現(xiàn)任閩南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

中文名

曾天德

性別

出生日期

1965-01

民族

漢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漳州平和

畢業(yè)院校

福建師范大學

職務

閩南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

職稱

教授

個人信息

福建漳州平和人,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現(xiàn)任閩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閩南師范大學社科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閩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碩士點應用心理學研究方向負責人。

人物經(jīng)歷

福建省心理學會副秘書長。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福建省監(jiān)獄系統(tǒng)心理矯治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福建省心理咨詢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

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罪犯改造心理學;心理咨詢與輔導。

青少年人格發(fā)展與培養(yǎng)、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青少年心理咨詢與輔導;監(jiān)獄服刑人員心理矯治。

主要貢獻

1、主持:2003.6 -2005.12福建省教育廳科研課題:“中國化的人格理論模型建構研究(JA03112S)”。

2、參與2004.4 -2004.12英國救助兒童會昆明辦事處:“湄公河次區(qū)域(云南、廣西)被拐賣婦女兒童流入福建省的狀況研究”。

3、主持:2005.9-2006.9福建省教育廳科研課題“人格發(fā)展與個體價值體系的研究”(JA05125S)。

4、主持:2004.9-2006.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4年度重大課題子課題(項目總負責人張大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社政司函[2004]256)”。

5、主持:2007.9-2009.7漳州師范學院科研課題:“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L10701)”。

6、主持:2008.9-2010.9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課題:“大學生廉政心理的生成機制與教育模式的研究(2008B2076)”。

7、主持:2004.12-2006.12漳州師范學院教改課題:“課堂教學交往及其實施策略的研究(JG200411)”。

8、主持“青少年犯罪預防與心理援助”研究課題(橫向,市檢察院系統(tǒng))。

9、主持“罪犯心理矯治工作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橫向,福建省監(jiān)獄系統(tǒng))。

10、主持“青少年健康人格工作工程”研究課題(橫向,平和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1、專著:《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導論》(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2、教材:《心理學》(第一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教材:《教育心理學》(參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4、編著:《成功力場。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助》(副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編著:《職業(yè)人士修養(yǎng)》(副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

6、編著:《高效學習與考試策略》(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發(fā)表論文

1、福建省監(jiān)獄民警壓力、應對方式與心身耗竭的關系探究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9-30 第二作者。

2、福建省監(jiān)獄民警(男性)壓力量表編制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6-30 第一作者。

3、敘事心理治療:一種后現(xiàn)代思潮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兼談與傳統(tǒng)心理治療的比較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15 第二作者。

4、服刑人員的人際信任與心理控制源、防御機制的關系研究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3-30 第三作者。

5、心理測驗中因素分析方法的比較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09-30 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第二作者。

6、未成年人犯罪發(fā)展軌跡及其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 《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09-30 第一作者。

7、近十年來大學生健康人格研究的困境與展望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7-20 獨撰。

8、大學生健康人格結構及量表編制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第一作者。

9、人格教育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中外人格教育思想與實踐的歷史考察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8年3月 獨撰。

10、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健康人格范式及其教育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年7月 獨撰

11、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人格整合 《教育評論》2006年8月 第一作者。

12、價值體系與人格教育的關系探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8月 獨撰。

13、論關系論模式及其對建構人格價值體系的意義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年3月 獨撰。

14、論人格發(fā)展的整合系統(tǒng)及其建構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12月 獨撰。

15、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內(nèi)部機制探尋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12月 第一作者。

16、*學優(yōu)兒童學習適應性、學習習慣和應試技能及相關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12月 第一作者。

17、*高職護理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6月 獨撰。

18、*大學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心理學探新》2007年9月學專業(yè)委員會 獨撰。

19、高職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關系研究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年5月 第一作者。

20、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和應對方式的關系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年12月 獨撰。

21、高級職業(yè)護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職業(yè)醫(yī)學》2007年6月 獨撰。

22、意象對話”對收教人員心理健康干預的實驗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5月 第一作者。

23、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 獨撰。

24、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學生考試心理問題的比較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5年9月(3)第一作者。

25、學科教學滲透心理素質教育研究問題及對策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12月。

獲獎記錄

1、2004年6月中國心理學會“全國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

2、2006年4月漳州師范學院“學術貢獻獎”。

3、2006年8月“漳州市第二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4、2006年8月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

5、2006年9月漳州師范學院2000-2005年度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學術論文類)三等獎。

6、2007年8月福建省心理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

7、2007年獲2007年度漳州師范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勵。

8、2009年獲漳州師范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

9、2010年獲漳州師范學院本科課堂教學優(yōu)秀獎二等獎。

榮譽稱號

1、2006年6月中國心理學會“普及應用心理科學教育工作先進工作者”。

2、2007年8月福建省第四期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骨干研修班“優(yōu)秀學員”。

3、2008年7月漳州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4、13、2010年被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授予“心理學普及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