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圖是一個典故,出自《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至唐代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張公藝被世人稱為“張百忍”,自此“百忍圖”故事廣為流傳,張姓人也自此以“百忍堂”為堂號。

中文名

百忍圖

出處

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

作品體裁

文言文

創(chuàng)作年代

唐代

作品簡介

張百忍所寫“百忍歌”流傳至今: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長;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接鄰近;忍得淡泊可養(yǎng)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奮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蝗痰霉侨獯嫒藗?,忍得口腹全無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不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百忍歌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對人對事要有耐心,不能浮躁,要小心、謹慎、細心地去處理面臨的每一件事。

順境時,化情智為理智。逆境時,化苦厄為忍耐。迷時性,悟時智。

故事傳說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潞州有一個99歲的老翁,姓張,字百忍,人稱張公。他博學(xué)多才,心胸寬廣,為人處事,總是忍字當頭。

有一年二月花朝,張公為孫子娶媳婦辦喜事,全家人歡天喜地,張燈結(jié)彩,熱熱鬧鬧。正當孫子和新娘拜堂入洞房時,突然來了一個道人,他一不吃酒,二不受禮,他要入洞房和新娘子過新婚之夜。

這種非禮的要求,全家人都不能接受,張公十分為難,他前思后想,一生中已忍了九十九次,這最后一次難道就不能忍嗎?于是,他勸孫子讓那個道人同新娘子入洞房……

那道人一進洞房,一不揭新娘子的蓋頭巾,二不和新娘子上床睡覺。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唱道:“看得破,忍得過,心胸寬,樂呵呵……”就這樣一直唱到雞叫五更天時,那道人突然倒在地上死去,頭上還蓋著一條紅綢巾,巾上有一首詩謎:“神仙戲張公,賞賜一道人。值錢不值錢,全在這兩點?!?/p>

張公看了思索一下,已知謎底。于是,他掀開道人頭上的紅綢巾,仔細一瞧,樂得心花怒放。從此,張公家富裕起來,張公百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至今。

謎底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