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昌,男,漢族,1962年生,河南鄧州人。1982—198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鄧曉芒先生。1987—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研究生班函授學習。2000—2003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方克立先生。2004—200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導老師:田文軍先生。

學習經(jīng)歷

1982—198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鄧曉芒先生。1987—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研究生班函授學習。2000—2003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方克立先生。2004—200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導老師:田文軍先生。

工作經(jīng)歷

自1986年7月至今一直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先在《中州學刊》雜志社(1986—1997年),后調(diào)入哲學研究所(1997年至今)。1992年任編輯。1996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2005年任研究員。2006年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98年以來,一直兼任河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馮友蘭學術(shù)研究會理事,河南省墨子學會秘書長。

科研成果

在《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理論版》、《孔子研究》、《中州學刊》、《南開學報》、《天津社會科學》、《宗教學研究》等報刊上發(fā)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文章30篇,在《國外社會科學》上發(fā)表譯文2篇;出版學術(shù)著作《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1995)、《易通老子》(2007)、《墨子注譯》(2008)、《道家雙峰》(合著,2001)、《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合著,2003)等。

在老子道家思想研究和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究上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成果受到學術(shù)界同行的關(guān)注與好評。專著《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對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道、辯證法思想、倫理道德思想以及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該書揭示了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對于歷代政治取向的影響,分析了老子的人生觀對于士大夫人格修養(yǎng)的作用,探討了老子哲學與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哲學的關(guān)系以及老子哲學對于后世哲學、軍事學、文學藝術(shù)的深刻影響。該書還另列專章就老子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關(guān)系以及老子對于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思想奠基作用,進行了系統(tǒng)的評述。該著作被視為是了解老子思想的入門書。

專著《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對先秦原始道家的兩位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作了較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詮釋和闡發(fā)。該書還在吸收前人和當代學者老莊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運用現(xiàn)代哲學的理論和觀念對老莊思想加以評述。學界專家稱《道家雙峰》“是一本有益于、有助于人們?nèi)フJ識老莊思想的理論內(nèi)容及其現(xiàn)代意義的學術(shù)著作”;《道家雙峰》是“老莊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其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都是非常明顯的”。

世紀之交,中國哲學的百年回顧與展望成為中國哲學界的主導性話語。關(guān)于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反思和探索是深化、拓展中國哲學史的根本途徑。博士論文《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以馮友蘭為個案,通過對馮友蘭的哲學史方法論思想的分析研究,總結(jié)20世紀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理論成果,進一步探索新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為重寫中國哲學史,為實現(xiàn)中國哲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方法論的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方克立教授認為,本文“問題意義明確,理論分析有一定深度,得出的結(jié)論符合實際,并能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提出自己對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如何綜合創(chuàng)新的思考和己見。作為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對馮學研究和整個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建設(shè)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陳來教授認為:“該論文是學術(shù)界首次對馮友蘭的整個哲學史方法論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成果?!北本┐髮W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朱伯昆教授認為:“該文對馮友蘭整個哲學史研究的理論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考察,很有學術(shù)價值,對于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shè)頗有理論意義?!?/p>

科研項目

先后參加了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八五”重點項目“老莊思想研究”,國家社科規(guī)劃“九五”重點項目“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老學典籍考”(負責西方語言系的老子典籍的收集、整理),主持完成一項河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

結(jié)項的國家項目《老學典籍考:二千五百年來世界老學文獻總目》(主要參加者)被專家評價為:“這是我國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領(lǐng)域近五十年來的杰作,填補了老學研究領(lǐng)域一項文獻學空白”;“這是一部集大成、富創(chuàng)新、分量重的文獻學佳作,為中國老學史、世界老學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和寫作提供了堅實的史料基礎(chǔ)”。

教學情況

為河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點開設(sh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等課程;為鄭州大學美學專業(yè)(研究生)開設(shè)“中國哲學史”課程。

獲得獎勵

《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一書獲1995年度第十屆中國圖書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獲200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獎。

獲得榮譽

河南省學術(shù)技術(shù)帶頭人;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第二批“四個一批”(理論界)人才。

著作與論文

(一)著作:

1.《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2《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易通老子》(《哲人的智慧》的修訂版,獨著),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

5.《墨子注譯》(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6.《〈莊子〉注譯》(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7.《〈老子〉注解》(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8.《國學經(jīng)典少兒叢書》(12冊),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9.《哲學與文化新論》(論文集),主編(第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0.《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論文集),第一副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1.《馮友蘭學記》,合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

12.《舊邦新命》,主編,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二)論文:

1.《康德道德個體思想初探》,《江漢論壇》1991年第10期,獨著。

2.《實在論、自然主義與社會行為》,《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第11期,譯。

3.《馮友蘭的孔子研究評述》,《中州學刊》1992年第6期,獨著。

4《“抽象繼承”與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江漢論壇》1993年第6期,合著。

5.《“抽象繼承法”研究》,《馮友蘭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獨著。

6.《“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探析》,《河南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獨著。

7.《從哲學社會科學和理性社會學的觀點看哲學的終結(jié)》,《國外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合譯。

8.《〈老子〉“無為而治”思想闡釋》,《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1期,獨著。

9.《〈老子〉“知?!薄巴馈钡恼J識論思想》,《中州學刊》1996年第1期,獨著。

10.《〈老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光明日報》(理論版)1996年1月30日,獨著。

11.《〈老子〉的社會批判思想探析》,《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合著。

12.《〈老子〉的理想人格與人生實踐》,《人文雜志》1996年第1期,獨著。

13.《論〈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中州學刊》1997年第4期,獨著。

14.《道的觀念淵源及其哲學意義》,《商丘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獨著。

15.《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州學刊》2001年第2期,獨著。

16.《馮友蘭重寫“中國哲學史”簡評》,載《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又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獨著。

17.《哲學家的哲學史與哲學史家的哲學史》,《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 期,獨著。

18.《道家與道教生死觀的異同》,《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4期,獨著。

19.《二十世紀50、60年代馮友蘭的哲學觀與哲學史觀》,《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獨著。

20.《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馮友蘭先生晚年的哲學觀》,《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獨著。

21.《“接著講”——一種治中國哲學史的方法》,《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獨著。

22.《論道家與道教的生死觀》,《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獨著。

23.《“中學西范”依然是治中國哲學史的基本模式》,《光明日報》2004年3月2日,獨著。

24.《試論30年代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南開學報》2003年第4期,獨著。

25.《二程洛學與朱熹閩學》,《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年10月19日,獨著。

26.《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綜合創(chuàng)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5月17日,獨著,《新華文摘》2005年第18期轉(zhuǎn)摘。

27.《論二三十年代馮友蘭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南開學報》2004年第4期,獨著。

28.《從<天人損益論>看馮友蘭早期的哲學思想》,《中州學刊》2005年第2期,獨著。

29.《論馮友蘭“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獨著。

30.《儒學研究的新進展》,《中州學刊》2005年第6期,合著。

31.《論墨子關(guān)于政治與宗教關(guān)系之思想》,《中州學刊》2006年第2期,獨著,8000字?!缎氯A文摘》2006年12期摘要。

32.《中國哲學史研究應以人文主義方法為主導》,《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6月19日,獨著。

33.《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論》,《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獨著。

34.《論范仲淹的“憂樂”精神》,載《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獨著。

35.《論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思想》,《中州學刊》2007年第3期,獨著。

36.《徘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論熊十力晚年的政治哲學》,《文化中國》2007年第1期,獨著。

37.《馮友蘭“抽象繼承法”新論》,《中國哲學史》第3期,獨著。

38.《中國哲學研究應充分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年7月31日,獨著。

39《論老子的養(yǎng)生學及其影響》,《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獨著。

40《論馮友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guān)系》,《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獨著。

41.《老子“反”之道平議》,《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獨著。

42.《論熊十力對民主思想的闡揚》,《學習論壇》2008年第8期,獨著。

43.《論馮友蘭對中國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中州學刊》2008年第5期,獨著。

44.《論墨子的“兼愛”精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