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部。

中文名

毛花忍冬

川續(xù)斷目(Dipsacales)

植物界

忍冬族(Lonicereae)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亞綱

菊亞綱(Asteridae)

拉丁學(xué)名

Lonicera trichosantha

忍冬科(Caprifoliaceae)

忍冬屬(Lonicera)

亞屬

忍冬亞屬 Subgen. Chamaecerasus

毛花忍冬

命名者及年代

Bureau et Franch.

分布區(qū)域

甘肅,陜西,四川,西藏,云南

植物介紹

忍冬科忍冬屬落葉灌木。高1~4m。葉矩圓形、廣卵狀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ü诘S色,長1.2~1.5cm。漿果紅色,球形?;ㄆ?月,果期8~9月。

喜涼潤,喜光,耐寒,稍耐瘠薄。中國特有植物。產(chǎn)西藏東部到東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多生于海拔2700~4000m的林緣灌叢、高山灌叢。西南、西北地區(qū)也產(chǎn)。本種果實(shí)晶瑩透亮,色彩特別艷麗;每至初秋時節(jié),綠葉襯托下的滿枝紅果分外醒目,是藏東南至藏東地區(qū)高山上秋景的主要組成部分。

形態(tài)特征

毛花忍冬

落葉灌木,高達(dá)3—5米;枝水平狀開展,小枝纖細(xì),有時蜿蜒狀屈曲,連同葉柄和總花梗均被疏或密的短柔毛和微腺毛或幾禿凈。冬芽有5--6對鱗片。葉紙質(zhì),下面綠白色,形狀變化很大,通常矩圓形、卵狀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較少橢圓形、圓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6(一7)厘米,頂端鈍而常具凸尖或短尖至銳尖,基部圓或闊楔形,較少截形或淺心形,兩面或僅下面中脈疏生短柔伏毛或無毛,下面?zhèn)让}基部有時擴(kuò)大而下沿于中脈,邊有睫毛;葉柄長3--7毫米??偦üiL2—6(一12)毫米,短于葉柄,果時則超過之;苞片條狀披針形,長約等于萼筒;小苞片近圓卵形,長約2毫米,為萼筒的1/2--2/3,頂端稍截形,基部多少連合;相鄰兩萼筒分離,長約2毫米,無毛,萼檐鐘形,干膜質(zhì),長l·5—2(一4)毫米,全裂成2爿,一爿具2齒,另一爿3齒,或僅一側(cè)撕裂,萼齒三角形;凡苞片、小苞片和萼檐均疏生短柔毛及腺,稀無毛;花冠黃色,長12--1 5毫米,唇形,筒長約4毫米,常有淺囊,外面密被短糙伏毛和腺毛,內(nèi)面喉部密生柔毛,唇瓣外面毛較稀或有時無毛,上唇裂片淺圓形,下唇矩圓形,長8--10毫米,反曲;雄蕊和花柱均短于花冠,花絲生于花冠喉部,基部有柔毛;花柱稍彎曲,長約1厘米,全被短柔毛,柱頭大,盤狀。果實(shí)由橙黃色轉(zhuǎn)為橙紅色至紅色,圓形,直徑6—8毫米?;ㄆ?—7月,果熟期8月。?

習(xí)性與生境

習(xí)性

喜涼潤,喜光,耐寒,稍耐瘠薄,生于林下、林緣、河邊或田邊的灌叢中,海拔2700—4100米

生境

產(chǎn)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部。

毛花忍冬生長相關(guān)特點(diǎn)

毛花忍冬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l-4m。葉矩圓形、廣卵狀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ü诘S色,長1.5cm。漿果紅色,球形?;ㄆ?月,果期8-9月。喜涼潤,喜光,耐寒,稍耐瘠薄。中國特有植物。產(chǎn)西藏東部到東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多生于海拔2700-4000m的林緣灌叢、高山灌叢。西南、西北地區(qū)也產(chǎn)。本種果實(shí)晶瑩透亮,色彩特別艷麗;每至初秋時節(jié),綠葉襯托下的滿枝紅果分外醒目,是藏東南至藏東地區(qū)高山上秋景的主要組成部分。喜溫暖、半陰、涼爽、通風(fēng)、濕潤的環(huán)境。要求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的偏酸性(黃土)的土壤,忌用堿性或黏性土壤。適宜生長溫度是12℃至25℃,夏天要遮陽防曬,冬天要防凍保暖,最好移入室內(nèi),對生或簇生于抑發(fā)的側(cè)生短枝上,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少為卵形至匙形,長1.8-11.5厘米,寬1-5.7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兩面無毛或有糙伏毛,或沿中脈和側(cè)脈有疏硬毛,下面脈腋內(nèi)常有短束毛,邊緣常有短緣毛,側(cè)脈4-7對,在下面稍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2-8毫米,有疏柔毛或無毛;托葉膜質(zhì),卵形,頂端芒尖,長3-4毫米,脫落。花單生或2-3朵簇生于具葉、抑發(fā)的側(cè)生短枝的頂部,花梗長2-5毫米,被棕褐色長柔毛;萼管鐘形或卵形,長3.5-7毫米,寬4-5.5毫米,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檐部稍擴(kuò)大,頂端5裂,裂片廣橢圓形,頂端尖,長5-8毫米,寬3-6毫米,具3脈,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內(nèi)面被短硬毛;花冠初時白色,后變?yōu)殓姞睿饷婷鼙唤伱?,冠管較闊,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曬,夏秋應(yīng)有或蔭棚遮擋烈日,并經(jīng)常以水噴灑地面。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于5℃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后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開花,高海拔地區(qū)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月即可開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后極易萌發(fā),可藉此控制樹形,復(fù)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jìn)行修剪,所發(fā)新梢,當(dāng)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后萌發(fā)的新梢。一般每隔 4 — 5 天澆水 1 次,宜在晴暖天中午前后進(jìn)行。具體可視盆土干燥情況適量澆水。發(fā)根萌需水量隨之增加。生長稍遲,澆水量應(yīng)少。一水量不宜過多,并在中午在葉面和地面噴水,以保持濕潤的環(huán)境。從 9 月中旬至 11 月,天氣逐漸轉(zhuǎn)涼,適應(yīng)期,為防抽出秋梢,增強(qiáng)越冬抗寒力,澆水量應(yīng)適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