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鞘箭竹(學名:Fargesia collaris Yi.)禾本科、箭竹屬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圓筒形,中空,幼時密被白粉,無毛,具較明顯的縱向細肋,籜環(huán)隆起,具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huán)隆起;初時密被白粉。竿芽桃形,被微毛。竿每節(jié)以多枝簇生,籜鞘革質,長方形,先端收窄呈短頸狀,基部向兩側延伸而略呈耳狀,背面無毛,縱向脈紋顯著,干后變?yōu)辄S褐色,上部邊緣生淺黃色短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或歪形,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略窄于籜鞘頂端之寬度,被灰白色刺毛而稍粗糙?;ㄖξ匆?。筍期4-5月。概述圖片。

中文名

頸鞘箭竹

禾本科(Gramineae)

植物界

北美箭竹族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禾本目(Poales)或莎草目(Cyperales)

亞目

禾本目被認為與燈芯草目有親緣關系而共同起源于鴨跖草目。

拉丁學名

Fargesia collaris

亞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箭竹屬(Fargesia)

頸鞘箭竹

命名者及年代

T. P. Yi

分布區(qū)域

西藏

圓芽箭竹組

分布區(qū)域

中國西藏南部

亞族

筱竹亞族

形態(tài)特征

頸鞘箭竹

竿柄長3-4.5厘米,粗1.3-3厘米;節(jié)間長2-6毫米,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竿高2-6米,粗1-3.5厘米;節(jié)間長17-28厘米,圓筒形,中空,幼時密被白粉(籜環(huán)下方有一圈1-1.3厘米寬的白粉環(huán)尤為顯著),無毛,具較明顯的縱向細肋,竿壁厚2-3毫米;籜環(huán)隆起,具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huán)隆起;節(jié)內長3-7毫米,初時密被白粉。竿芽桃形,被微毛。竿每節(jié)以多枝簇生,枝長80-100厘米,粗1-4毫米?;X鞘革質,長方形,先端收窄呈短頸狀,基部向兩側延伸而略呈耳狀,背面無毛,縱向脈紋顯著,干后變?yōu)辄S褐色,上部邊緣生淺黃色短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或歪形,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略窄于籜鞘頂端之寬度,被灰白色刺毛而稍粗糙。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長2-5.5厘米,無毛;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呈舌狀突出,通常紫色,無毛,高約1毫米;葉柄長1.5-5毫米;葉片披針形,長2-12.5厘米,寬3-19毫米,質地較薄,下表面淡綠色,微粗糙,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次脈3或4對,小橫脈不發(fā)達,葉緣具小鋸齒而粗糙?;ㄖξ匆?。筍期4-5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2200-3000米。

分布范圍

產西藏南部。模式標本采自西藏聶拉木縣樟木口岸。

主要價值

竿材劈篾供編織竹器。

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小氣候環(huán)境、促進農業(yè)穩(wěn)產豐產等都起著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竿材劈篾供編織竹器。

栽培技術

1~2年母竹,6月上旬種植。當年生新竹,要竹竿硬實挖掘。母竹運到后應及時種植,種植時應掌握四點:

(1)穴底要平;

(2)竹鞭放平;

(3)適當淺栽;

(4)鞭土密接。

種竹時要根據母竹蔸的大小,適當修整穴塘,填回表土,穴底要平,解去母竹包扎物,放下母竹,放平竹鞭,使鞭根自然舒展,種竹不指望母竹本身長大成材,而是依靠所連的竹鞭抽鞭發(fā)筍,長大成林。所以母竹竹竿不強求直立,而竹鞭一定要種平。種竹的深度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5百米厘米為宜,可比原來略深,不宜深栽,栽得過深,容易引起爛鞭而不出筍,竹蔸下部要與土壤密接,不留空隙,然后回入表土,自下而上,分層踏實,注意不要使竹筍和竹鞭脫開。種好后,每株再澆5~10千克淡水糞,再覆土培成饅頭型,上蓋松土。再覆蓋雜草保溫。高大的母竹要打樁固定。天氣久睛,土壤干燥經常澆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