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孢黃枝瑚菌,別名刷地菌、掃帚菌、鍋刷菇,所屬真菌界,非褶菌目、枝瑚菌科、枝瑚菌屬。常在闊葉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中文名

疣孢黃枝瑚菌

別名

刷地菌

真菌界

真菌門(Eumycota),有資料歸為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

亞門

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

層菌綱(Hymenomycetes),有資料歸為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

亞綱

同擔子菌亞綱(Homobasidiomycetes)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又稱多孔菌目(Polyporales)

枝瑚菌科(Ramariaceae)

枝瑚菌屬(Ramaria)

疣孢黃枝瑚菌

名稱

疣孢黃枝瑚菌

簡介

拉丁學名:Ramaria flava (Schaeff. : Fr.) Quél.

中文別名:刷地菌、掃帚菌、鍋刷菇

同物異名:

分類地位:非褶菌目、枝瑚菌科、枝瑚菌屬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中等或較大,成叢多分枝似珊瑚,表面黃色,干燥后青褐色,高10-15(20)cm,寬5-15cm。菌柄較短,長4-6cm,粗1.5-2.5cm,靠近基部近污白色。小枝密集,稍扁,節(jié)間的距離較長。擔子棒狀,具4小梗,40-55μm×7-10μm 。孢子橢圓形,淺黃色,具小疣,含油滴,10-13(16)μm×4.5-5(6)μm。

生態(tài)習性:常在闊葉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分布地區(qū):河南、福建、臺灣、四川、山西、遼寧、甘肅、云南、西藏、貴州、廣東等。

經(jīng)濟用途:記載可食用,味較好,但也有記載具毒,食后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反應,采食時需注意。抗癌試驗,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達60%。據(jù)報道,此種含有一種高級甘油脂,即真菌甘油脂(mycoglycolipids)。有記載此菌與冷杉、山毛櫸、櫟等樹木形成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