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類型

觸景生情

主題

感嘆

主題

抒懷

主題

愛國

主題

抱負

主題

典故

作品賞析

此詩感情細膩,表達手法委婉含蓄,生動形象,令人有忍不住深入其境與其感同身受之妙,雖入題雪卻細致入微,借雪喻已,表意明確,主旨突出。

其次,詩中多用典故,表現(xiàn)出詩人出眾的才華和閱歷之豐富以及顯而易見的豪情壯志,只是豪情壯志苦于無處施展。那艱難的處境、漸高的年歲、朝廷的“不景氣”成了他心中的一處隱痛。雖有求于裝尚書,即當時的荊南節(jié)度使,但是卻顯露出些許擔心,謙敬一類的詞不少用,才華也盡顯于同時代詩人中,但是結(jié)尾處卻以“擬鹽吟舊句,授簡慕前規(guī)。捧贈同燕石,多慚失所宜”再次表達自己只是沿襲古人之路而已,過多的謙敬不得不讓人體悟出當時詩人的心境是如何的不安。

詩的最后以“擬鹽”、“授簡”等典故體現(xiàn)出詩人知識淵博,歷盡古今之書,同時也體現(xiàn)出詩人的自謙、謙恭之意,符合當時眾所推崇的儒家思想。[2]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韓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xué)造詣極高,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寫作極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xué)解》、《順宗實錄》等。

?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唐)韓愈著;楊義,蔣業(yè)偉今譯 . 韓昌黎全集 :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 . 318 .[2] 何清著 . 詩意之鹽 唐代鹽詩輯釋 : 巴蜀書社 ,2011-07 .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