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唐城遺址景區(qū)座落在國家級蜀岡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唐衙城遺址的西南角,隋煬帝行宮的舊址上。古樸典雅、風光旖旎,景色秀麗,令人心曠神怡。它文化底蘊豐厚,唐代風貌、唐式建筑、唐代揚州古城垣遺址、唐代揚州出土珍貴文物、歷史文化遺跡與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巧妙結合,讓你感受唐文化的風采,領略盛唐揚州的繁華景象。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據(jù)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xiàn)有藏品745件/套,開展教育活動15次,參觀人數(shù)11.5萬人次。

中文名

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

類別

遺址類博物館

地址

揚州市平山堂東路20號(蜀岡東峰大明寺東側)

館藏數(shù)量

745件/套

地理位置

江蘇省

開展教育活動

15次

參觀人數(shù)

11.5萬人次

票價

15元

郵編

225007

聯(lián)系人

劉光云主任

簡介

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

揚州唐城遺址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唐衙城的四周夯土城墻、城門、角樓,至今保存完好,歷歷在目,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一九五七年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揚州唐城遺址景區(qū)設在揚州城北的蜀岡東峰、唐子城內(nèi)的西南角,在蜀岡——瘦西湖風景區(qū)內(nèi),岡巒起伏,山水相連,古樸典雅、風光優(yōu)美,面積約7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為仿唐式建筑,有唐城平橋、唐式城墻、延和閣展廳、唐式迴廊等,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xiàn)辟有“明月?lián)P州”主題陳列館、崔致遠史料陳列館、江蘇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展揚州展館及唐代揚州文化藝術、對外交往展四個展館,展覽面積約600平方米。

歷史沿革

揚州唐城遺址為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四周夯土城墻、城門、城河、角樓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揚州城以蜀岡上、下分為衙城和羅城,南北長6030米、東西寬3120米,面積約16.8平方公里,人口近47萬,規(guī)模宏大,僅次于京城長安、洛陽,為當時全國的第三大城市,最繁榮的國際商業(yè)大都會,南北重要的交通樞紐,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著名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

景點

唐城遺址博物館

揚州唐城古遺址: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唐代古城遺址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瑰寶。唐衙城在蜀岡上,是揚州城的發(fā)源地,唐代官府帥衙所在地,至今城池保存完整,極具觀賞價值。揚州唐城衙城的四周夯土城墻、城門、城河、角樓高出地面5—10米,雖歷經(jīng)千年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歷歷在目。

唐城平橋:1998年建在唐九曲池、九曲橋(著名的二十四橋之一)遺址上,橫跨在唐衙城南護城河上,全長148米,蜿蜒秀麗,唐旗飄揚,仿唐風格,古樸典雅。漫步橋上,唐城遺址,唐風古韻,蜀岡秀色撲面而來,山水相連,橋路相通,令人心曠神怡,遐想連篇。

唐式城墻:為揚州登高攬勝觀光佳處,系根據(jù)揚州唐城考古資料設計,復建在蜀岡南沿、唐衙城南垣之上的唐式城墻,氣勢雄偉壯觀。城墻高六米,城門為八字門楣,雙闕并立,中夾門道,上書“天星門”字樣。城墻之上,大唐彩旗迎風飄揚,鈴聲陣陣,悅耳動聽。登樓遠眺,是俯視揚州、觀賞古城遺址、眺望江南的佳處。南眺,揚州城十里秀色盡收眼底,江南吳楚青山隱隱在目;北望,蜀岡古城遺垣,杏花蘆荻,彌漫著唐詩懷古之意。

延和閣:唐式宮殿建筑。唐代最后一任淮南節(jié)度使高駢鎮(zhèn)守揚州時曾建著名的“延和閣”,高八丈?,F(xiàn)沿用高駢所建“延和閣”之名,并按照廡殿重檐的唐代宮殿建筑形式建造而成,再現(xiàn)了盛唐建筑風格。新羅文豪崔致遠曾撰寫《謝示延和閣記碑狀》。唐代著名詩人羅隱曾作詩《題延和閣》曰:“延和高閣勢凌云,輕語猶疑太乙聞。燒盡余香無一事,開門迎得畢將軍?!?/p>

陳列

唐城遺址博物館

《明月?lián)P州》主題陳列于2004年重新全面改造,為介紹唐代揚州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的繁華景象。展覽分為隋都述略、淮南形勝、人文薈萃、四會五達等部分,運用典藏文物精品,配合場景、模型、圖表畫面等,直觀而生動地傳達了唐代揚州的城池、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交通、商業(yè)及對外交往的相關歷史信息。手法新穎、場面恢弘、色彩華麗。

“崔致遠史料陳列館”為2001年新辟,布置了“來自新羅的友好使者——崔致遠與揚州”專題陳列。展覽分為開放的唐王朝、入唐求學、從職淮南、衣錦東歸四個部分,展覽雕刻了崔致遠塑像,運用大量的史實資料、研究成果和陳列品,介紹了中韓關系史上的代表人物崔致遠在揚州的業(yè)績。建成以后,接待了大批中韓政要、專家、崔氏后裔和游客,在韓國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江蘇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展揚州展館》精心設計、制作,2003年10月參加了江蘇省文物節(jié)會展,榮獲江蘇省唯一的一等獎。

館藏

唐城遺址博物館

藏有各類文物藏品745件/套,主要有:石刻、城磚、陶器、瓷器、銅器、木器、字畫等,其中二、三級文物幾十件。石刻類具代表性的文物有:刻有唐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和清代大學士阮元題字的八角石柱;刻有唐代三大名家吳道子畫、李白詩、顏真卿書的唐三絕碑;唐慧照寺出土的八面鐫刻全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序》的佛教石刻文物經(jīng)幢,以及一些石造像等;陶瓷類文物,匯集了唐代各個窯口的陶瓷器,有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長沙窯、秘色瓷、單色釉、雙色釉,特別是揚州出土的唐青花。品種有杯、盤、碗、碟、壺、盂、罐等。銅器收藏中,尤以唐代銅鏡為最,其中海馬葡萄鏡、月宮飛龍鏡、花鳥鏡等屈指可數(shù)。木器收藏有唐獨木舟和五代南唐呂德柔棺木及明清各式家具等。揚州唐城的學術研究成果突出,1984年,隨著唐羅城南門遺址被發(fā)現(xiàn),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唐羅城的南界問題。1986年,揚州唐城遺址考古科研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課題,其成果獲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提名榮譽獎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此外,我館注重對鑒真、崔致遠等唐代揚州對外交往的歷史文化研究。

為永久紀念新羅文豪崔致遠,擬在唐城遺址博物館東側,中韓合作建設崔致遠紀念館,有陳列室、紀念堂、研究中心、中韓友好館、桂苑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0400平方米。

展館

揚州唐城遺址

江蘇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展揚州展館:在2003年10月舉辦的江蘇省文物節(jié)會展中,榮獲江蘇省唯一的一等獎。揚州展館以文物保護為主題,文化遺產(chǎn)展示為中心,從文物保護不斷加強、考古發(fā)掘碩果累累、博物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等方面,介紹了1996年以來揚州市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唐城、龍虬莊、神墩等古文化遺址的調(diào)查保護與考古發(fā)掘,漢廣陵王墓等古墓葬,個園、何園等古建筑,重要史跡的保護維修和利用等多方面,反映了文物保護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展覽展示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和文物保護成果,內(nèi)容豐富、詳實,陳列設計新穎,畫面清新,風格獨特。

唐杜佑題名八角石柱:八角形狀,石柱上刻有唐代在揚州任淮南節(jié)度使的杜佑(著名詩人杜牧的祖父)、清代阮元兩位大學者的題字,十分難得。八角石柱刻有杜佑親筆所題“唐貞元十二年刑部尚書檢校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都使京兆杜佑題”。八角石柱原設在唐衙城內(nèi)淮南節(jié)都使衙署。元、明代,官署改為興教寺,后該石不見。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一代名儒、三朝閣老揚州阮元尋訪不得,則另尋古石刻之,并題字記。八角石柱后又經(jīng)多次失而復得,得以保存,彌足珍貴。

唐三絕碑:三絕碑自古以來素負盛名,十分珍貴。原碑嵌于唐代揚州上方禪智寺內(nèi)壁上,為“竹西八景”之一。碑上刻有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作梁代高僧寶誌公像,形象生動,入木三分;還刻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文辭練達,析意精深,筆力雄壯。三大名家詩、書、畫渾然一體,體現(xiàn)了盛唐風貌,實為難得,故稱三絕。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唐代經(jīng)幢:為揚州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重要佛教文物。1976年6月,出土于揚州大學師范學院唐代寺廟惠照寺遺址。幢身高114cm,對徑約30cm,分八面鐫刻全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序》,系王勘為超度其妻彭氏七娘子所造,建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六月廿一日。揚州是佛教傳人最早的城市之一。

中韓友誼林:2004年10月15日,為紀念崔致遠先生離揚歸國1120周年,在館內(nèi)辟地種植。在崔氏后裔崔氏宗親會的支持下,中韓雙方共栽種反映與唐代、與崔致遠有關的樹種30余棵,并豎立紀念牌以資紀念。林內(nèi)桃紅柳綠,松柏常青,郁郁蔥蔥,與荷塘假山相映成趣,成為標志中韓友誼的景點。

唐城風光: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座落蜀岡,岡巒起伏,山水相連,風光優(yōu)美,是揚州城攬勝佳處,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勝境。登仿唐城墻,眺望蜀岡,俯視揚州,令人心曠神怡。觀四季景色,秀麗優(yōu)美,典雅別致;名木花卉,爭芳斗艷;瓊花、櫻花、桃紅柳綠,碧荷勁竹,假山池塘,石橋流水相映成趣。領略歷史遺跡、珍貴文物,欣賞唐代樂曲,悅耳動聽,感受古文化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保護、展示與科研

唐代揚州城以蜀岡上下分為子城和羅城,蜀岡上為子城,亦稱“衙城”或“牙城”,為官衙府署所在地;蜀岡下為羅城,是居民和工商業(yè)區(qū)。唐子城遺址面積約三平方公里,保較為完整,城墻四至明確,夯土城墻長約6850多米,高出地面5-10米。子城的四周土城、城河、角樓、城門、城內(nèi)道路等,至今歷歷在目保存完好。唐城遺址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考古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國內(nèi)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唐城考古科研被列為國家重要科研課題,1986年起,對揚州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其成果分別被評為一九九三年和“八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參觀信息

門票優(yōu)惠政策:

對現(xiàn)役軍人、軍嫂、殘疾人、中小學生團體和7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行免費參觀;

離退休干部、職工憑證參觀,學生個人實行半價優(yōu)惠。

交 通:

唐城遺址博物館在本市平山堂東路與長春路的交叉口,西有瘦西湖、大明寺、觀音山禪寺,北有唐子城遺址,南有保障湖,風光十分優(yōu)美。市區(qū)交通十分便利,游1、游2、5路、25路、旅游專線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