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分肆州之秀容縣、肆盧縣、平寇縣,并州之陽曲縣設(shè)置了廣州,治所在秀容,即今山西呂梁嵐縣縣城南古城村。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便撤銷廣州,在此新設(shè)嵐州,屬地基本未變。隋大業(yè)三年為樓煩郡。大業(yè)八年置嵐城縣(今嵐縣嵐城鎮(zhèn))為樓煩郡治。唐武德元年改東會州,武德六年改東會州為嵐州,領(lǐng)宜芳、靜樂、臨津三縣,治所在宜芳縣(嵐城縣改),天寶元年復(fù)為樓煩郡。肅宗乾元元年將婁煩郡改稱嵐州,后廢;宋嵐州領(lǐng)三縣,元至元二年省入管州,至元五年復(fù)置,卻無領(lǐng)縣,明降為縣。

地區(qū)

山西

類型

古城村

歷史記載

嵐州,樓煩。下。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鄉(xiāng)二十二。元和戶六千三百八十二。鄉(xiāng)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武靈王破以為縣。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太原郡之汾陽縣地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中、雁門、西河之?遂空。建安中,曹公糾率散亡,立新興郡,晉末陷劉元海。後魏於今理置嵐州,因州西岢音哿。嵐山為名也。隋大業(yè)四年,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因漢樓煩縣為名。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六年省東會州,重置嵐州。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fù)為嵐州。

州境: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黃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關(guān),從關(guān)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東南至太原府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熊皮,石蜜。賦:布,麻。

管縣四:宜芳,靜樂,合河,嵐谷。

宜芳縣,上。郭下。開元戶五千五百二十四。鄉(xiāng)十一。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於此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

嵐州

八年,分靜樂置嵐城縣,屬樓煩郡,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

岢嵐山,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馀丈,西北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zhèn),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

靜樂縣,上。西至州四十五里。開元戶三千四百八十七。鄉(xiāng)七。本漢汾陽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yè)二年,改為靜樂縣。武德四年於縣置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縣屬嵐州。

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劉曜隱於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獻劍於曜曰:“管涔山王使謁趙皇帝獻劍?!?/p>

伏戎城,在縣北八十里。隋樓煩郡所理也。

隋汾陽故宮,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樓煩關(guān),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周回八里,陽旱不耗,陰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乘車,風(fēng)飄墮池,有人獲車輪於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後亦於桑乾泉得之。隋煬帝嘗於池南置宮,每夜風(fēng)雨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cè)有祠,謂之天池祠。

嵐州

合河縣,中。東至州一百八十里。開元戶一千八百五十九。鄉(xiāng)四。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石州。大業(yè)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武德七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黃河,在縣西二里。

合河關(guān),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關(guān),在縣東七十里。

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jīng)幽州,延袤千馀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筑。

嵐谷縣,中。南至州九十里。開元戶四千六百五十七。鄉(xiāng)五。隋大業(yè)三年置岢嵐鎮(zhèn)、壓草城、川賊路。長安三年,於此置嵐谷縣,景龍年廢,開元十二年重置,因嵐谷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