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際均衡是希克斯1939年提出的,在1946年出版的《價值與資本》著作中得到發(fā)展。

基本介紹

時際均衡觀點認為,交易活動是分期進行的,為了做出決策,經濟活動者要根據自己掌握的關于經濟目前與過去的信息,來預測未來的經濟環(huán)境和狀態(tài),各短期內價格能迅速變化或至少能夠做到價格的局部調整,以實現短期內的均衡。

與時際均衡相對照的是非均衡。二者雖然都認為交易活動分期進行,但前者假定經濟活動者能正確地預測未來,短期內能實現均衡,而后者則允許不能正確預測未來,未來的計劃可以不協(xié)調,短期內可以不實現均衡。不論二者的分歧如何,它們都使得一般經濟均衡理論更加接近了現實經濟情況。時際均衡與非均衡都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思想的體現。

1964年莫利什瑪(M. Morishima)在《均衡、穩(wěn)定性與增長》一書中以耐用商品為重點,深入研究了時際競爭均衡。1966年德蘭大基斯(E. M. Drandakis)在%26#8220;論貨幣經濟的競爭均衡%26#8221;一文中把貨幣理論置于價值理論體系之中。1971年阿羅與翰恩(F. H. Hahn)在《一般競爭分析》一書中研究了確定性下的時際競爭均衡。史蒂格姆(G. Stigum, 1972)和格蘭德蒙特(J. M. Grandmont, 1974)首次研究了不確定環(huán)境下的時際競爭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掀起了對配給制經濟時際均衡的研究熱潮。格盧斯托夫(E. Glustoff, 1968)、尤納斯(Y. Younes, 1975)以及貝納西(J. P. Benassy, 1973)等人又把配給制時際均衡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并作了系統(tǒng)研究。前人對時際均衡的這些研究工作,引起了后人對這一理論的極大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