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匙(學(xué)名:Berneuxia thibetica)多年生草本,各部光滑無毛;根狀莖伸長,略彎曲,具卵形鱗片。葉叢生于基部根狀莖上呈蓮座狀,革質(zhì),基部下延,全緣,微反卷,具網(wǎng)狀葉脈,葉柄伸長,粗壯?;ㄉ诨ㄝ闵希身斏鷤阈螤罨蝾^狀總狀花序,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5數(shù),花冠深裂;雄蕊生于花冠筒的基部,與具髯毛的短的匙狀退化雄蕊連合成環(huán),花絲伸長,略粗壯,圓柱形,花柱單一,圓柱形,柱頭小,盤狀,微3淺裂。蒴果球形,室背開裂,通常包于宿存的綠色花萼內(nèi)。僅1種,特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

中文名

巖匙

別名

石蓮

拉丁學(xué)名

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

二名法

Berneuxia thibetic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巖梅科

巖匙屬

命名者及年代

France,1873

分布區(qū)域

貴州,四川,西藏,云南

形態(tài)特征

巖匙

巖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根狀莖粗壯,木質(zhì),幾直立,稍彎曲,褐色或暗褐色,直徑3-4毫米,密被闊卵形鱗片,鱗片黑褐色,不透明,具縱脈,先端漸尖,,無毛;頂端發(fā)出5-10(-13)片成蓮座狀的葉叢。葉基生,革質(zhì),倒卵狀匙形或橢圓狀匙形,中部以上最寬,長3-10厘米,寬1.7-4厘米,先端鈍,具凸尖頭,向基部漸狹成楔形,并向下延于葉柄,無毛,上面深綠色,常具光澤,通常平滑,下面灰綠色或灰白色,全緣,反卷,側(cè)脈2-4對(duì),上面不明顯或顯著下陷,網(wǎng)狀脈在上面有時(shí)可見;葉柄伸長,稍比葉片長或稍短,長短不規(guī)則?;ㄝ汩L度往往等于葉或稍短于葉,花后伸長,有時(shí)可達(dá)23厘米,有花5-12朵,組成傘形狀總狀花序;花梗長3-11厘米,常紅色,微具短柔毛,基部有1大苞片,中部有2小苞片,苞片對(duì)生或互生,幾膜質(zhì),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7毫米;花白色,兩性,整齊;萼片5,分離,闊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先端鈍或圓,淡紅色,具9-11縱脈,全緣,宿存;花冠鐘狀,深5裂,裂片舌狀或矩圓形,膜質(zhì),長9-10毫米,先端圓,全緣,花后脫落;雄蕊5,生于花冠基部,與裂片互生,花絲較寬,邊緣膜質(zhì),下部微具髯毛,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超過,花藥近圓形,2室,深裂,每室縱裂成腎形;退化雄蕊5,短,膜質(zhì),舌狀或長圓形,具髯毛,白色,與花冠裂片對(duì)生;子房扁球形,微被毛,3室,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單一,直立,圓柱形,不超過雄蕊(在果期伸長,長可達(dá)9毫米),柱頭小,盤狀,微淺3裂。蒴果圓球形,直徑3毫米,包被于綠色革質(zhì)的花萼內(nèi),室背開裂?;ㄆ?-6月;果實(shí)8-9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冷杉林中,灌叢中,闊葉林中或潮濕巖壁上。海拔1700米一3500米的高山或中山林中潮濕地區(qū)。[1]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四川:綿竹、青川、安縣、榮經(jīng)、普格、敘永、馬邊、雷波、漢源、漢川、茂漢、峨邊、峨眉山、屏山、康定、筠連、理縣、金陽、洪雅、二郎山、天全、寶興、茂縣、石棉、松潘、平武。云南:鎮(zhèn)雄、德欽、維西、麗江、祿勸、貢山。貴州西北部。[1]

保護(hù)級(jí)別

中國云南省三級(jí)保護(hù)植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