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作用
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大部分為機械的侵蝕作用,其侵蝕方式可分為幾種:
冰川景象
(1)拔蝕作用:當(dāng)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巖,沿節(jié)理反復(fù)凍融而松動,若這些松動的巖石和冰川凍結(jié)在一起,則當(dāng)冰川運動時就把巖塊拔起帶走,這稱為拔蝕作用。經(jīng)拔蝕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線是崎嶇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線。(2)磨蝕作用:當(dāng)冰川運動時,凍結(jié)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巖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jù),其方向可以用來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巖石裂縫內(nèi)所含的冰融水,經(jīng)反復(fù)凍融作用,體積時漲時縮,而造成巖層破碎,成為碎塊,或從兩側(cè)山坡墜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動。
(4)其他:當(dāng)融冰之水進入河流,其常夾有大體積之冰塊,會產(chǎn)生強大撞擊力破壞下游的兩岸巖石。
(1)冰層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蝕力強。
(2)冰層移動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蝕力強。
(3)攜帶石塊的數(shù)量。攜帶數(shù)量越多越重者,侵蝕力越強。
(4)地面巖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較易受冰川之侵蝕。
(5)底巖的性質(zhì),底巖松軟者較易受侵蝕。
(6)巖層之傾斜方向與冰川移動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蝕。 (1)冰斗:為山谷冰川重要冰蝕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線附近,在平緩的山地或低洼處積雪最多,由于積雪的反復(fù)凍融,造成巖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將巖石侵蝕成半碗狀或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巖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啞: 若冰斗因為挖蝕和凍裂的侵蝕作用而不斷的擴大,冰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狀,稱為刃脊。而幾個冰斗所交匯的山峰,形狀很尖,則稱為角峰。在刃脊之間的低下鞍部處,則為冰啞。 (3)削斷山嘴、U型谷、石洼地:當(dāng)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處移動,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稱為削斷山嘴。又因為冰川谷的橫剖面形狀如U字形,故稱U型谷。U型谷兩側(cè)有明顯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較平直,底部寬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蝕,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峽灣:在高緯度地區(qū),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當(dāng)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進入很遠,原來的冰谷便成峽灣。
(5)懸谷:懸谷的形成是來自于冰川侵蝕力的差異,主冰川因冰層厚、下蝕力強,故U型谷較深;而支冰川因為冰層薄、下蝕力弱,故U型谷較淺。因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匯之處,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懸殊,當(dāng)支冰川的冰進入主冰川時必為懸掛下墜成瀑布狀,稱之為懸谷。
(6)羊背石:為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遠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為羊背石。其平面為橢園型,長軸方向與冰流動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并有許多擦痕;而在另一側(cè),受冰川的挖蝕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巖層是軟硬相間的排列,當(dāng)侵蝕、風(fēng)化的作用查行時,軟的巖層會被侵蝕的較多較深;而硬的巖石抵抗侵蝕、風(fēng)化的能力較強,所以在侵蝕、風(fēng)化后,硬的巖層會較軟的巖層高,形隆起的橢園地形,一面受磨蝕、一面受挖蝕。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礫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當(dāng)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較致密的巖石上,磨光面更為發(fā)達;若冰川搬運物為礫石,則在谷壁上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之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細,粗的一端指向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