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君武博士 (前排右一)
1927年春,李宗仁統(tǒng)一廣西后,決定在廣西辦一所大學。馬君武受邀返回創(chuàng)辦省立廣西大學。1928年初,廣西大學開始基建施工,歷時半年。當?shù)卣e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馬君武被聘為第一任校長。上任伊始,他就給廣西大學提出了“復興中華,發(fā)達廣西”的立校宗旨。當時的廣西高中畢業(yè)生很少,所以廣西大學首屆招收的均為預科生。雖是預科,馬君武卻從上海等地聘請了13名教授來校任教。 1929年6月,粵桂戰(zhàn)爭爆發(fā),梧州被粵軍占領。廣西大學停辦,馬君武應蔡元培之邀,出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一職。學生猛增到1000多人,逐步使中國公學進人全盛時期。由于馬君武重視培養(yǎng)人才和科學研究,而對國民黨黨義及紀念周等不予重視,所以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 1931年5月,廣西省政府電傳馬君武、盤珠祁(副校長)回桂。馬君武第二次任廣西大學校長后,設立了理學院并。同年開始招收招收首屆本科生?!榜R君武主張“學校要養(yǎng)成科學的智識,工作的技能和戰(zhàn)斗的本領。讀死書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今后的我們要能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用新的方法改良我們的生產。 馬君武向廣西大學全校師生指出:廣西大學教育的目標不但是知識的傳授、技術的學習,還應與國運的隆盛、民族的復興、社會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
馬君武在期間,辛勤規(guī)劃操持,聘請有才識之土和進步學者任教,提倡科學研究,聘請國內一些著名教授來校講課,添置圖書儀器,充實教學設備,開辦化學、機械等教學工場,使學生獲得實踐知識,并成立科學研究機構,出資選送有培養(yǎng)前途的助教出國留學深造。他強調學生要注重協(xié)作精神。馬君武提倡西方科學教育,廣西大學開辦了許多國內稀缺專業(yè),機械系、電機系、土木、農學等師資教學力量雄厚?!睆V西大學機械系設有機械廠,包括木模、翻砂、車工、銑工、鍛工等多個部門,是機械系學生實習的良好場所。 1935年,廣西大學成立植物研究所。聘請時任國際植物學會副主席的中山大學著名教授陳煥鏞任所長,除陳煥鏞外,竺可楨、陳望道、千里駒、李四光、王力、李達等,都曾是廣西大學的教授或兼職教授。馬君武曾用一句話來描述廣西大學的教學氣氛,“西大有一種精神,就是‘大家拼命’。對于貧寒學生,馬君武始終關心有加。他在校內籌集“苦學基金”。 1936年,白崇禧在廣西大學率舉行軍訓,馬君武表示同意,這一創(chuàng)武舉隨后被全國高校采用。馬君武和白崇禧意見相左,氣憤之下辭去了校長一職。1936年廣西大學轉移到桂林雁山西林公園與省立廣西師范??茖W校合并。同年增設文學院和醫(yī)學院(1937年獨立建制,成立廣西軍醫(yī)學校,即廣西醫(yī)科大學前身)。
1939年,批準升格為國立廣西大學,,廣西大學的學生集合到省政府請函,要求批準馬君武重任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第三次出任廣西大學校長。上任第一天,馬君武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向來不找事做,但若國家有事要我辦,我也不辭,尤其是在此國難期間,人人應該盡力救國。我休息了3年,精神業(yè)已恢復,不妨再來主持(廣)西大(學)。”為了辦好廣西大學,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身體每況愈下,卻毫不在意,經(jīng)常帶病堅持工作。
1936年廣西大學理工學院在日軍空襲中被炸,1937年自梧州遷至良豐。由于沒有實驗室,儀器已經(jīng)生銹或者損壞。馬君武見此情景幾乎落淚,立即在雁山修建圖書室、物理館、化學館、機械館……,撥國幣10余萬元增添圖書儀器,極大地改善了廣西大學的辦學條件。
抗戰(zhàn)期間,此時廣西大學吸引了很多學術界知名人士任教,學生也來自全國各地,馬君武延攬了竺可禎、李四光、李達、陳望道、陳寅恪、千家駒、丘晨、施汝為、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學術氛圍濃厚,綜合實力得到極大提高,于1939年改為國立大學。當時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素質,均不遜于國內名牌大學。 1940年8月1日,馬君武因胃穿孔癥醫(yī)治無效,在桂林雁山校區(qū)病逝,享年60歲。此時,距他第三次擔任廣西大學校長不足一年。馬君武去世后,蔣介石發(fā)來唁電,中共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通過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持送挽幛祭奠,學術名流翁文灝、竺可楨、薩本棟及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等也都拍發(fā)唁電。 1944年秋,日軍侵桂,廣西大學輾轉遷徙。1946年夏,全校遷回桂林。1947年,該校設有文學院、法商學院、理工學院、農學院4院。文學院設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教育3系;法商學院設法律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會計銀行學4系及統(tǒng)計專修科;理工學院設數(shù)理學、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礦冶工程學、化學工程學7系;農學院設農學、森林學、畜牧獸醫(yī)學3系。另設有經(jīng)濟植物研究所和大學先修班、附設中學班,在梧州還有農林場及農村合作社等。 到1949年,廣西大學發(fā)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系和4個專修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了。國立廣西大學從此踏上新的征途,為了臨時主持學校開學上課事宜,12月5日,通過民主協(xié)商并選舉,將廣西大學臨時校務輔助委員會改組為廣西大學臨時校務委員會。由法商學院院長張映南任主任委員,會計銀行系主任張先辰任副主任委員。 同年12月28日,為了加強學校的領導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林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fā)布命令,任命了二十三人組成廣西大學校務委員會。
廣西大學校務委員會具有學校最高的權力,從委員會成立至校長到校前兩個月內,它領導了師生員工進行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xù)完成臨時校務委員會為恢復學校正常秩序所進行的工作。
二、安排補授上學期因時局動亂而未完成的課程,補課時間延長至1950年3月底。
三、局部改革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史》等課程。
四、依照桂林市軍管會頒布的《國立廣西大學行政組織大綱》,改革學校行政組織系統(tǒng),新設秘書處,取消訓導處及校長辦公室。 1950年2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知名人士楊東莼為廣西大學校長。3月2日,楊東莼校長在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張云逸、桂林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部部長劉宏陪同下到校正式就職視事。
1950年3月16日,由于廣西省人民政府在2月做出決定,將國立南寧師范學院并入廣西大學。南寧師院教育、國文、史地、英語、數(shù)學、理化、博物等七個系師生員工共358人,從南寧遷到桂林并入廣西大學,成立了廣西大學師范學院,院長陳一百。 1950年4月7日,廣西大學政治系在學校大禮堂隆重舉行追悼烈士廖茂金,趙建謨大會,全校師生及校內學術團體參加了追悼大會,并獻了花圈和挽聯(lián),其中教授會、職工會挽聯(lián)寫道: 熱血未空流,今朝錦繡河山畢竟是人民天下;
建國正需才,何竟慘遭敵毒手;
太平方肇始,揮毫灑淚吊英豪。
1950年5月5日,為了熱烈慶祝桂林解放后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全校師生舉行了盛大的尊師晚會,師生間空前融洽的氣氛,展現(xiàn)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日,墻報—《壁聯(lián)新聞》發(fā)表了《吾愛吾師,吾愛真理》的專論,號召全體師生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下,相尊相愛,教學相長。
1950年6月,應屆(即第十九屆)學生397名畢業(yè)。
1950年8月14日,根據(jù)中央教育部于6月1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精神,并經(jīng)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批準,決定于1950年下半年起,校內院系做出了調整。 一、原文學院中文、外文、教育三個系與原師范學院國文、英語、教育三個系分別合并為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教育系,并與原師范歷史地理系組合成文教學院。 二、原理工學院的數(shù)學物理系、化學系與原師范學院的物理化學系、數(shù)學系合并組成數(shù)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原師范學院的博物系改為生物系,上述四個系組合為理學 院。
三、原理工學院的工科部分,即機械、電機、土木、礦冶、化工等獨立組成工學院。
四、法商學院維持原狀不變。
五、農學院原有的農學系、畜牧獸醫(yī)系、森林系分設為農藝系、園藝系、病蟲害系、獸醫(yī)系、畜牧系、森林系。
六、在工學院內設農田水利專修科;農學院內設獸醫(yī)專修科和林業(yè)專修科。修業(yè)期限均為二年。
桂林一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廣西和進軍大西南,需要一批熟悉廣西情況、懂得兩廣語言并具有較高文化的知識分子。經(jīng)部隊進校動員,廣西大學學生有50多人毅然投筆從戎,于1949年11月24日隨軍南下。這些同學后來大部分成為部隊中宣傳,理論和文化教育等部門的骨干力量。
1952年2月1日工學院,理學院、農學院師生共1276人,分別到永福、興安、靈川,臨桂等縣參加土改復查,于3月10日返校。 1952年3月5日,廣西省立西江學院中文、外文、化學、土木工程,農業(yè)經(jīng)濟等5個系的本科學生190多人,由教授雷沛漢,蘇世蕃率領,乘來邕段鐵路正式通車的首次列車赴桂林并入廣西大學相應系。 廣西省立西江學院,籌備成立于1944年夏,1945年招生,因經(jīng)費來源自桂南46個縣負擔,故定名為公立西江學院,院址在南寧市郊津頭村,院長雷沛鴻。1947年11月,經(jīng)國民黨政府中央教育部批準,改為廣西省立西江學院。1951年3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根據(jù)中央教育部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會議精神并報中共中南局同意,決定將廣西省立西江學院本科部分并入廣西大學。
1951年6月,全校應屆(即第二十屆)畢業(yè)生282人完成了畢業(yè)考試,參加首次全國畢業(yè)生統(tǒng)一分配。為了使全校師生員工永遠記住,只有新中國的成立,才為廣西大學的發(fā)展開辟廣闊的道路。將校慶10月10日改為10月1日,與國慶同時舉行。這次校慶,舉行了全校運動會,以示慶祝。
1952年3月中旬,楊東莼校長請毛澤東主席題寫廣西大學校名,4月,收到毛澤東主席的題字:“廣西大學”。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決定撤銷廣西大學,其所有的院系進行統(tǒng)一調整。
1952年10月23日,農學院召開了民主建設代表大會,宣布廣西農學院正式成立。院長孫仲逸。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建制為了廣西農學。 1953年10月17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數(shù)學、物理、化學、教育等系教師共53人,師范專科學生258人并入廣西師范學院。
1953年,廣西大學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停辦,師資、設備和圖書資料分別被調整到中南和華南的19所大學,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犧牲。
建校最早,師資最強的機械系、電機系(電力部分)并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電機系(部分)和化工系并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歷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學院(今湖南大學),礦冶系并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農學院并入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yè)大學)。但在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廣西大學1958年開始重建。廣大師生在為重現(xiàn)廣西大學的輝煌而努力奮斗。
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強烈要求下,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準廣西大學恢復重建,校長由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的韋國清上將兼任,學校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